申論寫作中的雙向建構

筆者在申論寫作的教學和輔導中深深感到,最需要強調的是加強議論,儘量減少材料的轉述或材料的聯想堆砌。

我們知道,資料中提供的材料或者由聯想而產生的事實材料往往是大量的,比如說談食品衛生問題,你可能聯想到的事實很多,但決不能被事實、被寫作中的客體牽著鼻子走,把申論寫成材料的堆砌,也不能讓觀點淹沒在材料之中,而一定要從事實的“總和”,從事實的“聯繫”中去掌握事實,並且重在議論分析,概括提煉,這樣的論據和論證才是有力的。有句諺語說得不錯:“人總是知道自己鞋子最擠腳的地方。”在申論寫作方面,有些人也知道自己議論分析的能力有限,於是主要依賴於從提供的資料中摘抄材料,或依賴於材料的聯想和堆砌,或依賴於就事論事,以這樣的辦法拉長篇幅,達到規定的數字底線。甚至美其名曰:“揚長避短”。豈不知,揚長避短實質上還是一種比較消極的辦法,積極的辦法是平時提高議論分析、綜合概括的能力,考試時有意識地把思維重心放在議論分析、概括歸納上,變短為長。

按照主客體雙向結構理論,寫作行為總是在一個主客體雙向映照的結構中進行。寫作主體和寫作客體的相互作用,處於雙向選擇、雙向建構、雙向轉化的過程之中。寫作中的雙向建構不是刻板的對接,往往有原先的認知結構、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的滲入。申論的寫作,也可以主動發揮自己的某種優勢,從記憶庫存中尋找材料、認知圖識、名詞術語、精彩的哲理性語言等,通過過渡詞、過渡句、過渡段這些中介環節,主動發揮進去。這裡特彆強調一下必要時運用名詞術語。運用名詞術語不是為了嚇人,而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看出應試者的知識結構和平時的閱讀面。我們的時代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無論是領導幹部、機關工作人員、媒體工作人員等,都很有必要掌握一定的經濟領域的名詞術語,原先學工、學理、學醫、學農、學文學、學歷史等方面的應試者,更應該補充這方面的不足。

比如說,申論中如果談到現在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請問下面這樣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近年來我國人民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像芝麻開花節節高”與“近年來我國人民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恩格爾係數越來越小。” ──哪種更能給閱卷老師留下比較好的印象呢?筆者認為是後者。用“芝麻開花節節高”這種語言來形容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已顯得有點陳舊,或者說不是今日機關文書、今日套用文語體的用語了。恩格爾係數則是經濟學領域的一個常見名詞術語。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

再如,如果申論中談到貧富差別的加大,也可以用上這樣一個經濟學的專有名詞:基尼係數。基尼係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於1922年提出。其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基尼係數由於給出了反映居民之間貧富差異程度的數量界線,可以較客觀、直觀地反映和監測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報、預警和防止居民之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採用。應試者在申論寫作中需要避開經濟學上那種過於抽象的表述,尤其是公式,但基本意思是可以借用的,能動切入,點到為止。用和不用,有時效果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