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課學習筆記:黨在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

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和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1937年開始的全國抗日戰爭,既是關係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階段,也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重要時期。 

黨在事變第二天就發出《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通電全國,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同日,毛澤東、朱德等紅軍領導人致電蔣介石表達合作抗日意願。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等再上廬山與國民黨談判,向蔣送交《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重申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國共合作的四項保證。

蔣7月17日在廬山發表談話,表示準備抗戰的決心,但還沒有完全放棄對日媾和的企圖。8月13日,中國軍隊在上海奮起抗戰。8月25日,中共xx發布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命令,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轄三個師:第一一五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第一二○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第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全軍共4.5萬多人。接著,南方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下轄四個支隊,全軍共1.03萬人。紅軍改編後迅速開赴抗日前線。

1937年9月,陝甘寧革命根據地改稱陝甘寧邊區。

在中國共產黨的多次催促下,蔣介石發表實際上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宣言》和“談話”的發表,標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黨從抗戰開始就提出廣泛發動民眾,武裝民眾,依靠民眾對日作戰,實行人民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必須實行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改革政治機構,廢除國民黨的一黨專政,給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權利,使抗日戰爭成為真正的人民戰爭。

由於國民黨不願放棄一黨專政,害怕民眾抗日救亡運動發展危及統治地位,因而採取了單純由政府和軍隊抗戰的片面抗戰路線。

二、敵後戰場的開闢和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

為貫徹執行全面抗戰路線,黨作出了開闢敵後戰場的重要戰略決策。

八路軍剛開赴抗日前線,主要是直接在戰役上配合國民黨軍作戰,以少部兵力進行發動民眾和組織民眾武裝的工作。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在晉東北平型關附近伏擊日軍,殲敵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取得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大勝利。接著,八路軍又配合國民黨軍進行了忻口戰役。

國民黨在抗戰初期表現出一定的抗日積極性,軍隊先後進行平津、淞滬、忻口、徐州及保衛武漢等戰役,並取得台兒莊戰役的勝利。但是,由於敵強我弱的總形勢和國民黨實行片面抗戰路線,正面戰場的戰局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1937年12月,日軍占領中國首都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慘案。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後,八路軍和黨領導的山西新軍,發動民眾、武裝民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後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開闢抗日根據地。1938年1月,敵後第一個由黨領導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權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在冀西阜平成立。新四軍也挺進大江南北,開赴蘇南、皖南、皖中等地區,創建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

到1938年10月,八路軍和新四軍先後創建晉察冀、晉西北和大青山、晉冀豫、晉西南、山東、蘇南、皖中等抗日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是敵後戰場的戰略總後方。

全國抗戰開始後,許多人對戰爭發展認識不清,“亡國論”、“速勝論”等有相當大的影響。1938年五六月間,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深刻闡述了黨關於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和爭取抗戰勝利的正確道路。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長江局在當時國民黨統治區的抗戰中心武漢成立,八路軍、新四軍先後在西安、蘭州、武漢、重慶、桂林等地建立辦事處,共產黨主辦的《新華日報》在漢口公開出版。周恩來擔任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在一段時間內國共合作的關係比較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