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社會實踐報告:重走歷史路--感受抗戰精神

【第一篇】

XX年7月18日清晨8點半,緣夢之家志願者服務社的隊員們已經在黃浦區老西門街道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整裝待發了。今天,為了紀念抗戰中的老西門,我們與其他9支隊伍在老西門辦事處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共同完成一次定向越野活動,我們的目的地設定在了諸多具有深厚抗戰歷史的地點,在奔跑與任務中逐漸重溫當年的抗戰歷史,體驗老西門深厚的文化底蘊。

比賽由抽籤開始,我們隊伍的第一站抽到了梅溪國小,作為大學生團隊,我們對這一帶並不太熟悉,為了找到梅溪國小也是費了不小的氣力。梅溪國小的文化氣息確實比較突出,在學校的圍牆上展示了很多古訓,據我們了解,這所國小早在1878年就已成立,原名正蒙書院,輾轉至今易名為梅溪國小。時值暑假,我們並沒有領略到這所歷史悠久的國小的日常。離國小不遠便是蓬萊菜場,“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之時,蓬萊菜場被燒毀,匡仲謀老先生在抗戰勝利後重新開設蓬萊菜場。如今的蓬萊菜場,我們也希望更多居民在買菜之餘,還能對這段歷史有所印象。

歷經兩個站點後,我們頓感小有成就,隨著緊湊的步伐,我們走過敬業中學,走過市十中學,走過黃埔學校。短短15分鐘的路程,我們經過了這么多學堂,也是頗為驚動,老西門,它悠久的文化底蘊鑄就了這裡一所又一所知識之源,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不忘老西門,不忘我們的革命歷程。我們完成任務的地點大多在校史館,雖在比賽的環境中,卻並沒有著急趕路,而是靜下心來去瞻仰每一所學校的坎坷發展歷程,每所學校有著不同的教學風格,然而他們卻有著共同的歷史背景:抗戰。這些中學在當年抗戰期間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即便是處於危險之中,這些學校仍不忘教書育人的職責,輾轉反側,尋找安全的地方繼續授課。我時常覺得,一所學校從戰火中走來,總能更好地珍惜資源,珍惜學生。

我們的行程也快接近最後一站了,任務很是順利,在活動之初,我們本來互不相識,然而此時我們已經彼此了解,分工明確,我很喜歡這樣的經歷,在追尋歷史的腳步中邂逅同道的朋友,交流彼此的生活和見解。我們又走過了少年路、普育里,來到老西門,自然要逛一下老上海的弄堂,,我們的地點包含了兩個弄堂地址,做完了任務,我們照常在弄堂小道間走了幾圈。說起老上海的生活,一條條弄堂訴說著往昔的歲月,那時街坊鄰里住的緊密,人與人間多了些噓寒問暖,雖然生活條件艱苦樸素,然而人心卻是溫暖的,我們尋找任務問題的答案時,依舊能夠感受到弄堂里居民們的熱情,他們耐心地指引著我們方向,基於了我們很多關懷和幫助。

最後一站是文廟,我們的定向越野活動也接近尾聲,一聲銅鑼敲響,我們的歷史之旅由此圓滿結束。我們這一行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眼球,隊伍之間爭相追趕著,去探尋下一個“革命根據地”,我們的歷史之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今日,不虛此行。

活動結束後,我站在外灘黃浦江畔,回憶著自己踏過的每一個街角,回憶著今天遇到的每一個歷史追尋者,回憶著老人們所講述的革命歷程。外灘的鐘聲響起,仿佛又是曾經那個租借地,又是曾經那個半殖民地的老上海,看著這些建築,叫人不忘曾經的崢嶸歲月,也倍感欣喜如今的欣欣向榮。我感激這次旅程,這一天的追尋,伴隨著汗水與智慧,我結識了新的朋友,看到了不一樣的上海,時至下午,江風吹過甚是舒爽,我望著外灘熙熙攘攘地行人們,希望你們走過外灘,亦能帶走一片老西門的歷史片段,分享給你們周圍的人。

【第二篇】

黎城縣東駱駝村是抗戰時期中共領導下的晉東南太行區根據地的一個小村莊,地處晉冀二省交界。這個村子山連山,溝連溝,山是石頭山,溝是亂石溝。當時是只有幾十戶人家、一百多口人的貧瘠小山村。

時隔七十幾年,透過一段段掩埋在歷史塵煙中的往事,重新追尋抗戰時期的村莊故事,依然可以清晰而又強烈地感受到血雨腥風下,村莊曾經的紅色軼事。

楊秀峰夜宿西場院

1942年春的一天傍晚,一位八路軍首長和三個士兵路過東駱駝村,後經村幹部指引,借住在西場院王憲家裡。

村中老人回憶,此人高個子,騎著馬,耳朵有點聾,與房東談話聲音很高,三個士兵忙裡忙外,有掃院子的,有去挑水的,半夜裡聽見北屋有達達聲,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第二天上午,他們起身再三答謝老鄉,並遞上二塊銀元給房東,房東不要,戴眼鏡的首長說“這是八路軍的紀律呀,不能破壞。”並夸老鄉招待的好。

其實就在這位首長入住的當天夜裡,大約二更到三更時分,有兩個八路軍戰士來到劉福成家裡,說他們要借用前院西廂房南兩間的房子,晚上駐哨用,於是劉福成給兩個戰士拿來一條毯子和一件棉衣禦寒。第二天早上,估計就是5點鐘左右,劉福成起床餵完牲口,看見兩個人出門要走,就想送別,兩個八路軍示意留步,並且叮囑千萬要保密。

後來才知道西場院住的是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這兩個八路軍戰士是保衛楊秀峰的暗哨。

十字口大院秘密印報紙

1941年冬,日軍井關36師團和第4、第9混成旅團一部共5000兵力,陸空配合向八路軍在華北敵後規模最大的兵工基地黃崖洞發起進攻,《新華日報》報社奉命埋藏機器,堅壁資財,背起“報館”打游擊。在總部的周密安排下,分成小組,事先做好了小型輕便的活動鉛字架和小型腳踏機,用牲口馱著,工人和編輯人員荷槍實彈,一面和鬼子轉山頭,一面設法印報。儘管環境惡劣,炮火連天,但《新華日報》華北版的工作人員一直堅持出報。

新華日報社的工作人員轉戰到東駱駝村的時候,就住在十字口這個大院裡,房東姓王。院裡還有許多保衛報社的士兵,另外兩部分士兵分別住村西(包括村南口)、村東兩個出口。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一共住了有六七天時間,直到他們撤走以後村民才知道是報社在這裡。印報在正房、東房,機器都是用腳蹬和手搖的,鉛字印刷。送報紙的時候用扁擔擔著、驢馱著,上面還蒙著麻布,送往敵後根據地。報社要走的那天有個村民還幫著疊報紙。幾十年後專管接待的村幹部證實就是新華日報社在印報紙。

十字口的王家院落還在,曾經的故事卻漸漸模糊,將近消失!

1941年11月底,《勝利報》停刊,大部分人員合併到《新華日報·華北版》。《新華日報·華北版》因戰爭環境的殘酷而暫時收縮發行範圍,1943年10月1日改為《新華日報·太行版》成為中共太行區委機關報,直到1949年8月10日停刊。《新華日報·華北版》從創刊到1943年9月30日終刊,在太行山中堅持戰鬥了4年零9個月,出刊846期。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在艱苦歲月,鉛字和子彈共鳴,筆桿和槍桿齊飛。朱總司令稱讚說,“一份新華日報,等於10萬軍隊!”。

註:曾任《勝利報》,後來在《新華日報》華北版、《新華日報》太行版從事記者工作的劉江、魯兮也到過東駱駝村。(見劉江回憶錄)

陳賡關帝廟歇息講革命

1938年響堂鋪伏擊戰前夕,陳賡旅團於3月28日由襄垣下良東移至黎城縣南委泉。772團於29日對南委泉至東陽關沿線村莊進行訊息封鎖,其一部駐紮於東駱駝村。30日(農曆二月二十九)晨7時,各兵團均由現駐地出發,天黑前於龍王廟村與馬家峪村之間隱蔽集結。

30日的上午東駱駝村關帝廟旁的榔樹上喜鵲在不停地叫著,似乎在迎接匆匆而過的八路軍戰士。剛下過小雨,路上泥濘難行,春寒咋暖,灰濛濛的山樑上,透出一種祥和,沒有一絲打仗的氣氛。大概十時左右,一個首長騎著馬進了村,來到足夠兩人合抱的榔樹下,下馬歇息,只見此人戴著眼鏡,走路有點瘸,走到樹根的石頭下,坐下來拿出公文包,在本上寫寫畫畫。這時站在村口看大過兵的村民中,有人給這位首長端來熱水。首長放下手中的公文包,接過水碗放到另一塊石頭上先涼著,開始詢問村民生活的怎么樣,春耕都備好了嗎等等,然後就講現在的革命形勢,說日本鬼子很快就會被趕出中國,老百姓會過上好日子的。

首長端過水碗一飲而盡,順手將碗遞給村民說:這水甜啊!說著站起身,有點蹣跚的走到馬跟前,和村民道別後上馬朝後賈嶺方向去了,彎曲的路上,只聽見士兵欻欻的腳步聲。這時有人感嘆:八路軍大過兵,只能聽見腳步聲!

第二天早上,震驚中外的響堂鋪伏擊戰勝利了,村民之後才知道這位首長就是陳賡旅長,還聽說後賈嶺王家樓底做過386旅臨時旅部。後賈嶺這件事情,後來在陳賡日記中終於覓到真跡。

在東駱駝村關帝廟旁的榔樹下,陳賡的老師長劉伯承於1942年6月中旬(端午節前)路過本村,前往南委泉,劉師長也是在這塊石頭上歇息的。當時他看著山上的石寨說了一句話:一村兩寨(應該是說東駱駝村山上有兩個石頭山寨,後賈嶺是386旅旅部)!遺憾的是,榔樹早已在1947年的土改運動中被賣掉了;所幸的是,兩位首長的故事卻流傳下來了。

註:摘錄陳賡日記 1938年4月1日。

四月一日

昨晚及今日四時前,各部(本旅)均回到三街、西莊、廟上村及馬家峪一帶集結,七六九團回到福堂溝集結。各團均以少數部隊在公路及東陽關一帶游擊,並擾亂敵人,主力休息一日。

據報,敵增千餘人至東陽關與涉縣,將響堂鋪一帶民房全部焚毀。終日炮聲、機槍聲不息,但對我毫無損失,僅證明其殘暴、愚蠢與對我恐慌而已。

師又決定主力轉移到西井、南北委泉、源泉、三十畝一帶集結。留七七二團一個連歸亮平親率,在蘇家蛟一帶游擊偵察,並準備敵人深入山地時,由七七二團殺一回馬槍。後賈嶺架設電話,以便隨時得到前面情況。

游擊隊組織送差忙支前

抗日戰爭時期,東駱駝村黨支部積極回響共產黨八路軍號召,組織民眾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中,曾在王老屯、王合上組織下成立抗日游擊隊,為後方抗日做了大量工作。他們組織送軍糧、做軍鞋為八路軍戰士送飯、接濟困難時期的人民子弟兵,秘密保衛八路軍首長等。

全村男勞力大概四十人左右,響當鋪戰役時幫助八路軍運送戰利品物資。八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支前。每戶出一個人一頭牲口,曾前往長治市南石槽、潞城、襄垣、武鄉、榆社、太谷、遼縣、黃崖洞、索堡等地送差,如果遇到打仗就臨時組成擔架隊上前線。民兵王老悶在抗戰轉移中被鬼子殺害於後賈嶺。有不少村民草房被燒,三十多頭牲畜被搶,人民與八路軍同生死,共患難,奮力抗戰。

抗日戰爭過去幾十年了,為抗戰做出過積極貢獻的小山村—東駱駝村,現在村里人已稀少,村莊面臨消失,當年的烽火日子已經被人們遺忘,蒐集整理這些陳舊軼事,也算對先輩流血犧牲的一點緬懷吧!

編輯推薦:
2017抗戰勝利70周年紅色之旅社會實踐報告
抗戰勝利70周年尋訪實踐報告
2017抗戰勝利70周年韶山紅色景點社會實踐報告
2016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暑期專題優秀社會實踐報告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社會實踐報告2016
大學生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尋訪社會實踐活動報告
2016抗戰勝利70周年社會實踐報告3000字
大學生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社會實踐報告
抗戰勝利70周年尋訪活動暑期實踐報告
2024年抗戰勝利尋訪實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