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企業家創業事績材料

吉達牧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吉達飼料廠,從吉達飼料廠到現在的吉達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總經理於暢的帶領下,企業像滾雪球一樣不斷發展壯大,資產從建廠之初的幾千元增加到現在的三千多萬元,年產值由創業初期的幾百萬元增長到現在的近2億元,企業員工也從當初的幾個人增加到現在的幾百個人,公司的業務由原來的單一的飼料生產、銷售發展到現在的集飼料生產、銷售、畜禽回收、銷售“一條龍”服務於一體的中型規模企業,與公司長期簽訂養殖回收協定的農戶1000多戶,覆蓋了農安縣、德惠市、九台市和公主嶺市等縣市的幾十個鄉鎮,從業人員達1000多人,真正形成了“公司+農戶”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龍頭企業。公司從XX年到XX年連續四年被中共長春市委授予“先進私營企業”的稱號。公司總經理於暢從XX年到XX年連續三年被長春市授予“先進個體工商戶”榮譽稱號,XX年被共青團農安縣委評為農安縣首屆“創業、創新、創效”傑出青年之星,2011年被評為長春市“十大進城務工青年”,同年還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標兵”稱號。

一、把握機遇,勇做創新

每當提起創業時的艱辛,作為吉達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的於暢就有無限的感慨。於暢出生於農安縣合隆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自幼心裡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勁,無論乾什麼都想爭第一。1994年,剛剛從農安師範學校畢業的於暢,在改革開放政策的鼓勵下,他積極回響黨和政府的號召,毅然放棄了教師這個當時在人們眼裡旱澇保收的“鐵飯碗”,主動下海經商,開始了自主創業的生涯。自主創業,說起來容易,可當真正開始做的時候,就會發現那是一條崎嶇坎坷的路。創業之初,首先擺在於暢面前的問題就是選擇哪一個行業進行發展。經過一系列的市場調查,於暢在父親的支持下,選擇了飼料行業。發展的項目確定了,但在一無資金、二無經驗的前提下,要在當時飼料生產廠家林立的市場中立足,談何容易!然而,於暢並沒有被困難所嚇倒。無資金,他拿出了家裡僅有的積蓄,又求親告鄰,千方籌措;無場地,他就租借了別人閒置的院落;無經驗,他虛心請教,向市場學習,向高手學習。為做好行銷工作,他吃的苦、受的罪,現在想起來都後怕。就這樣,吉達牧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吉達飼料廠建成並投產了。辦廠初期,由於企業規模和產量都很難與大企業抗衡,在市場競爭中如何生存,並將企業做大做強,成為一道嚴峻的課題擺在年僅22歲的於暢面前。通過對一些成功企業的調查,他認為誠信是一個企業成功的基礎。所以,從建廠的第一天起,他就將“誠實做人,守信經商”作為辦廠的宗旨。正是憑藉這樣的人生信條和經營理念,他大膽探索改變傳統飼料產業的經營方式,從企業正式投產開始,他主動聯繫養殖大戶,與養殖農戶訂立誠信契約,把自己的產品先無償的提供給養殖農戶,幫助養殖農戶解決購買飼料的前期投資難題和畜禽的後期銷售風險,在養殖農戶有了自己的收入後,再交付購買飼料的款項。正是這種大膽的“誠信經營戰略”,使企業從一起步便與養殖農戶建立了互信互利,忠實可靠的合作關係,既推動了農戶養殖業的發展,也使自己的企業不斷地發展壯大。現在“誠實做人,守信經商”已經成為吉達飼料公司獨具特色的經營風格和企業文化。

吉達飼料在市場大潮的衝擊中站穩了腳,並在當地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企業的利潤也逐年增加,於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挖到了他的“第一桶金”。但是,於暢並沒有滿足,他要的不僅僅是使自己身邊的市場,他要把吉達飼料推向全省乃至全國。於是,新的一場戰役打響了,在於暢的帶領下,經過吉達飼料廠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經過六年的拼搏,吉達牌飼料不僅在吉林省市場中打出了一片天下,而且在遼寧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都擁有了自己的市場份額,占據了一席之地。

面對運行良好的企業和逐年增加的利潤,於暢並沒有滿足於已經取得成績。此時的飼料市場的激烈競爭時代已經塵埃落定,大起大落已經不存在了,只有微觀的調整還在繼續。如何為企業發展選擇新的突破口,成為此時擺在於暢面前新的課題。通過對市場的調查研究,於暢發現,現階段飼料生產企業和廠家都採取了同一種銷售模式,即廠家—銷售商—農戶。對於廠家來說,“廠家—銷售商—農戶”的銷售模式可以使企業減少經營風險,市場維護工作做得也比較容易,而且可以降低銷售成本。對經銷商來說,“廠家—銷售商—農戶”的銷售模式可以保障自己所經營的品牌在一個區域內的獨占性,保證自己所獲得利潤。在調研中,於暢感到,“廠家—銷售商—農戶”銷售模式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步形成的,生產廠家和經銷商都已經習慣了這種銷售模式,在沒有大的市場波動的情況下,想在這種銷售模式下打開市場、擴大市場份額是十分困難的。怎么辦?於暢在思索、在探究。在回顧吉達所走過的道路時,於暢突然被企業創立初期所採取的“誠信經營戰略”模式點醒。於暢想,傳統的銷售模式中,經銷商是連線廠家與農戶的橋樑和紐帶,也正是因為這種橋樑和紐帶的作用,經銷商才成為傳統銷售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遺患,這也是經銷商獲得利潤的基礎。如果拋開經銷商,由廠家直接與農戶打交道並分享經銷商的利潤,這樣不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嗎?於暢為自己的想法感到振奮,他認為自己終於找到企業發展的新突破口。當於暢把自己的想法提出來的時候,聽到的卻是一片反對的聲音。家人認為,企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可以了,只要繼續做下去,總會有壯大的一天,何必在另闢蹊徑,搞不好會將已經取得成績都賠進去。廠里的員工也勸於暢,如果直接與農戶打交道,不僅會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和銷售成本,而且必將放棄一大部分已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市場份額,這樣必然是得不償失。面對家人的質疑和員工的勸說,於暢卻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如果滿足於現狀,那只能是“小富即安”,根本就談不上發展和壯大,企業的發展在於創新,只有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才會得到別人沒有得到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