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明星評選材料

(三)自讀討論,教師導讀。(任務環)要求學生完成自讀,藉助教師準備的可檢測學生整體理解的問題初步理解全文內容。可以是小組內的交流活動,或是全班同學圍繞某中心問題展開的課堂討論。通過互動交流,學生對所閱讀的內容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教師作為指導者應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著重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和關鍵,把握全文,理清思路,並幫助學生掃清理解障礙,並提高閱讀能力。

(四)協作交流,完成任務。(完成任務)教師組織學生根據前期獲得信息進行小組討論,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完善任務成果。

(五)匯報成果,總結反饋。(任務評價)主要讓學生根據各組情況匯報成果並進行評價。評價主要由學生的自我評價、同伴評價、集體評價和教師評價等組成。

(六)布置作業,課外活動。(課後任務)可以對課文內容進行改寫,縮寫,續寫等。也可以用小組的方式總結本課重點內容,或收集與本課相關的資料寫在英語牆報上開展課外活動。

四、課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課題研究的對象

本實驗採用有前測、後測等組實驗設計,在國中學生進行前測(期中考試)。根據前測成績和任課教師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問卷調查,在2 個班中選擇學習基礎和學習積極性基本相近的1個班為實驗班,另外1個班為對照班,分別組成實驗班和對照班,準備在實驗處理結束後進行學習效果比較。

課題研究的方法

(1)以實驗研究法為主,我們對此課題分別進行實驗研究,開展各種教研活動,在活動中蒐集資料進行分析和綜合,及時提煉經驗、摸索規律。設定實驗班與對照班,對比研究,分析實驗結果撰寫實驗報告。

(2)再結合調查法和文獻研究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通過書面調查和口頭調查等方法,根據課題研究的要求,設計調查問卷或測試卷,了解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的變化,以及教師和學生了解課題實施的效果和存在的問題,蒐集資料,加以分析處理和研究。

五、課題研究原則

(1)語言、情景真實性原則。設計任務時提供給學生明確、真實的語言信息,語言情景和語言形式要符合語言實際功能和語言規律,要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和學習語言。

(2)形式—功能性原則。設計任務時要注意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相結合。要讓學生在掌握語言形式的同時,學會自我培養、掌握語言功能的能力;每一階段任務的設計都應具有一定的導入性,使學生在學習語言形式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任務的訓練來理解語言的功能,並能運用在交際活動中。

(3)階梯型任務原則。所設計的任務都應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後相連,層層深入,形成由初級任務到高級任務,再由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並由數個微型任務構成“任務鏈”。在語言技能方面,應當先輸入後輸出,使教學呈階梯式層層推進。

(4)在做中學原則。學習自始至終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來學習語言,為特定的學習目的去實施特定的語言行動,並通過完成特定的任務來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六、研究的條件

1、課題研究負責人參加了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的培訓,還有一位計算機信息管理的教師,都能夠製作課件,而且寫過很多論文,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豐富的教學經驗,熟悉各種研究方法,有科研的意識和責任感,對本課題研究出成果充滿信心。

2.我校是農村遠程教育工程的示範校,有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為課題的實施提供了物資保證。學校對該課題研究工作有激勵機制,且有科研經費給予保證。縣科研所對學校的科研課題進行引領,關注學校的課題研究,定期對課題進行指導,所以完全有條件把課題研究成功。

七、研究過程設計

前期研究:xx年10月—xx年12月,確定課題;指定方案;進行課題論證和申報;課題方案。

中期研究:xx年1月—xx年6月,按計畫實施研究;整理和分析材料,實驗教師每學期完成規定的總結、典型案例或相關個案。

後期研究:xx年7月—xx年9月,課題負責人撰寫研究報告;研究成果彙編成冊,課題研究報告、其他論文、教案等。

八、課題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1、預期研究成果

通過在農村國中牛津英語教學中運用任務型閱讀教學模式的實踐,使學生養成了勇於探索,勇於實踐和創新的良好品質,通過小組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他們獲取新知識,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驗證通過任務型閱讀教學,使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和成績比傳統教學方法提高得更快。通過開展課題研究,促進農村英語教學改革,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大面積提高英語教育教學質量,為英語閱讀教學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教科研水平。同時驗證農村國中牛津英語任務型閱讀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