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地區地質認識實習指導

淮河及其它地表水體是淮南市主要水源,地下水利用不到1%。隨著淮河流域人口逐年增加,經濟發展,用水量激增,加上乾旱,淮南段淮河水流量逐年減少,有時出現斷流。淮河又是我國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雖經治理,形勢依然嚴峻。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不認真對待,向淮南這樣淡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方出現水荒僅是指日可待。

三、土地資源

淮南市面積2121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300平方公里,水域約180平方公里,耕地150萬畝,人均耕地僅0.8畝。

淮南市是一個典型的礦區城市,七十年代以來,隨著新礦區的拓展,城區面積的擴大,耕地面積不斷減少,還因採礦引起的地面塌陷、煤矸石壓占、及各種經濟用地,已損失耕地20餘萬畝。反之人口增加了70%,人均耕地由原來的1.5畝減至今天的0.8畝,近年來這種減少還有不斷加劇的趨勢。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資源,耕地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保護耕地,合理開發利用土地,是維護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的迫切任務。

第二節  環境地質

淮南市是一個以煤炭、電力、化工為主的工業城市。在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自然景觀遭到破壞、環境污染、地質災害頻繁發生的負面效應,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制約了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淮南東部九龍崗、大通的興衰過程正是這一情況的真實寫照。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九龍崗、大通的煤炭工業及其相關產業比較發達,是淮南市經濟比較繁榮的地區。六十年代後,煤炭資源枯竭,礦井先後關閉,原來靠開發資源形成的一時的繁榮成了昔日黃花,經濟上一落千丈。礦區大面積塌陷,土地無法開發利用,經濟調整和發展失去重要的支撐點。原有的交通、建築遭到嚴重破壞。更由於自然景觀破壞,生態環境惡化。顯示了一片荒涼和破敗,與繁榮的西部地區形成鮮明對照。這裡的居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居住條件較差,許多人家仍住在五十年代初期建造的低矮平房內,甚至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建造的平房內。

九龍崗至淮南站鐵路原為直線,全長8公里,因其位於塌陷區之上影響行車安全,為此國家不得不撥巨資重修一條12公里向北繞行的新鐵路,不僅浪費了大量資金,還侵占了大量土地。

地面塌陷是地下採礦區域最常見的地質災害。目前淮南礦區的地面塌陷已達10餘萬畝,其中70%為耕地。塌陷區內地下岩土結構、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徑流系統被破壞,地表起伏不平,雨天積水,晴天揚灰,難以開發利用,多成為廢棄土地。單靠自然界的自我調節能力的恢復將是一個長期的地質歷程。我國東部地區人多地少,許多地方已是寸土寸金。那些因塌陷廢棄的土地不能開發利用,其潛在的經濟損失是難以估量的 。

事實證明,靠開發資源發展經濟的模式並非致富之路,不合理開發不能帶來富裕,環境惡化卻會導致貧窮。

在淮南礦區,每個礦區都有一個數以億噸計的矸石山,它們不僅占大量土地,還是環境的主要污染源。淮南地區雖遠離沙漠,時不時也會發生飛沙揚塵的天氣,塵源就是矸石山。在風化作用下,會釋放大量有害氣體,如so2、h2s、co2等污染空氣。雨天,流經矸石山的水滲入地下,污染土地和地下水,這些無疑對工農業生產、人民健康會產生危害。 第六章 路線地質

路線一 洞山

實習內容:

1. 觀察洞山地區的岩石、地層和古生物,了解其沉積環境;

2. 練習羅盤的使用,測量岩層產狀;

3. 了解洞山地區的構造特徵。

思考問題:

1. 洞山地區主要岩石類型有哪些?它們形成於什麼時代?生成於什麼環境?對照今天

洞山地區的地理環境,你有什麼認識?

2. 洞山地區的地層層序和岩層產狀,反映什麼樣的構造現象?

3. 根據淮南地區的區域地層情況,奧陶系之上發育什麼地層?洞山北側理應出現什麼

情況?現在又是什麼情況?這正常嗎?

4. 熟悉地理坐標系並換算下列方位角和象限方位角,分別作圖表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