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地區地質認識實習指導

在羅山南山余家村後小山崗青白口系八公山組砂岩上沿走向向西望去,舜耕山消失了,西邊李郢孜卻是大小煤礦林立。該地區出露有正是羅山缺失的奧陶系及煤系地層。站在奧陶系灰岩上向東望去,舜耕山猶如一個飛來之峰座落在煤系地層之上。羅山南側的鑽探證實。在太古界片麻岩下存在煤系地層。

種種跡象表明,該斷層為一逆掩斷層,稱舜耕山斷層(如圖4—6)。舜耕山為斷層上盤,是一個由南向北外來的推覆塊體,它由兩個不同的塊體組成,泉山以東為寒武、奧陶系,包括部分石炭、二疊系,故建立了煤礦,但由於斷層所限,煤儲量小,早已采完閉井。以西為太古界和上元古界,但羅山以西斷層上盤被侵蝕殆盡,下盤煤系地層出露,形成煤礦礦區。據測算,在羅山一帶舜耕山山體由南向北的推覆距離應在5000米以上。  在李郢孜賴山,可以見到矽質膠結的馬家溝組灰岩角礫,它是舜耕山逆掩斷層存在的又一標誌。

二、亦逆亦正八公山

八公山組自東南向西北,出露太古界、上元古界、寒武系、奧陶系,地層特徵與舜耕山地區相同,但岩層產狀有很大差別,它們是什麼關係?在壽縣八公山南側珍珠泉附近見有斷層,東西走向,斷層南上盤為太古界片麻岩,北為下盤寒武系。此為舜耕山斷層西延,表明八公山和舜耕山的山體分屬舜耕山逆掩斷層的下盤和上盤。在野外,泉也常常是判斷斷層存在的標誌之一。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八公山和舜耕山的地理分布組成一個猶如正在飛翔的大雁。無獨有偶,與舜耕山一樣,八公山亦是“飛”來的外來無根塊體。所不同的是山王集南的八公山體還因正斷層的原因再次位移才到現在的位置。

站在老鷹山向北望去,八公山東北麓北西向分布的礦井在淮河以北不再出現,八公山山體也在淮河邊消失。經鑽探和物探證實:八公山下XX米處存在一逆掩斷層,斷面向北抬起,於淮河北側出露於100米下新生界鬆散層下的基岩中,這就是八公山消失的原因。斷層走向近東西,與淮河流向大致相同,此斷層稱阜鳳斷層。八公山體處於上盤,向北推覆

斷層在深部與舜耕山逆斷層匯合,形成“疊瓦”狀推覆構造。實際上八公山和舜耕山也是同一巨大推覆構造中的不同塊體。

在朱家窪看了徐莊組砂岩層面構造,向北、向西望去,一片東西向開闊的谷地將八公山分成兩部分。在朱家窪東北約1.5公里的山王鎮附近黃豆山公路剖面,砂岩層面波痕、蟲跡歷歷在目,顯然是徐莊組再現,地層發生了重複,山金家煤系地層也與孔集附近煤系重複。地層重複是判定斷層的重要標誌之一,徐莊組重複原因是山王集正斷層的存在。斷層西從山金家沿山間谷地向東經山王集與阜鳳斷層相交(圖4—5),斷面南傾,南面八公山主體部分為上盤,在下降過程中南移。斷層水平斷距約1500米。

早期,八公山受逆掩斷層影響向北推覆,後期受正斷層作用,山金家至山王集以南山體向南滑移。一逆一正,形成今天的八公山山體態勢。

三、塊體運動上窯山

上窯山位於淮南市東部邊緣,與西部八公舜耕二山無構造上的直接聯繫,但也同樣是外來塊體,只不過非地殼運動所致,而是重力滑覆即塊體運動作用的結果。

上窯山主體由上元古界和下寒武統岩層組成,形成一北西西軸向的寬緩向斜。西南邊緣有殘缺不全的寒武系及煤系地層,受強烈擠壓而破碎或揉皺變形。深部為一勺狀斷層,主斷面傾向南偏西。整個上窯山體處於斷層上盤。

按斷層面傾向,上窯山應來自北北東方向,但現在看到上窯山以北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它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上窯山以北的構造單元稱“蚌埠隆起”,與舜耕、阜鳳逆掩斷層同形成於印支運動,由地殼強烈上升、隆起而形成。現在蚌埠附近仍能發現它的蹤跡,山上出露上太古界五河群和下太古界鳳陽群,皆為片麻岩、片岩之類的變質岩。其之上的上元古界、下元古界和煤系地層均遭剝蝕。中生代時,上窯地區雖然地勢也較高,但相對於蚌埠隆起,仍有XX米以上的落差,岩層在重力作用下便向南發生塊體滑移。但由於後期構造活動和侵蝕作用,原來高山被侵蝕殆盡或隱於新生界之下,而上窯山有幸得以保存直至今天。實際上它是北部蚌埠隆起的一  重力斷層特徵是其後部表現為正斷層性質,當滑體至地面處受地面阻擋和反作用,其前部又表現出向上逆沖的特徵,並刮帶下伏岩層形成前緣逆沖疊片。這些特徵常將重力斷層誤認為逆沖斷層,沖疊片的出露認為是“構造窗”。上窯塊體前緣二疊系含煤地層並非“逆沖斷層下盤”。否則上窯應具備建立大型礦井的資源條件。鑽探資料證明,上窯地區下盤煤系地層中可採煤層位於地下1000米以下,開採技術條件要求高,目前還難以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