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地區地質認識實習指導

元古宙是真核生物的發展時期,主要是一些微觀或巨觀的低等藻類,較難形成化石,故很少能見到它們。疊層石是主要能直接觀察它們存在的標誌.,它們是某些藻類活動的遺蹟,劉老碑組、九里橋組、四頂山組均可見到。

在距今7億年時形成的九里橋組發現的蠕蟲類乃是世界上最早的三胚層動物,它們的出現是動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內臟器官的出現與分化,軀體的分節與兩側對稱,運動器官的出現,表明它們可能是現代動物的祖先。

二、早古生代的生物

最初的生命的出現距今已約40億年,到蠕蟲類的出現經歷了三十多億年的漫長時間,但在距今5億7千萬年的寒武紀初期,短短的時間內,幾乎所有無脊椎門類動物都出現了,被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二十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的我國雲南澂江縣“澄江動物群”就是這一壯觀情景的真實寫照。這對達爾文漸變式的生物進化理論是一個嚴重挑戰。

淮南地區的寒武系各種海生無脊椎動物化石非常豐富,並形成生物碎屑灰岩,與前寒武系地層形成鮮明對照。最有特色的生物是三葉蟲,是劃分寒武系地層的重要依據。

三、晚古生代的生物

晚古生代是陸生生物大發展的時期。淮南地區當時處於濱海陸地環境、氣候適宜,剛剛登入不久的植物形成茂密的森林,為石炭二疊紀煤的形成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在煤系地層中,各種植物化石非常豐富(圖 3—3)。

科學家們發現,所見到的植物化石莖幹都沒有年輪,意味著它們是四季長青的熱帶植物,這表明包括淮南地區在內的整華北地區石炭二疊紀時應該是熱帶氣候。古地磁測試數據表明當時華北地區的中心部位在赤道附近。現在淮南地區地處北緯33°附近,就是說,在3億多年的時間裡,淮南地區由南向北飄移了三千餘公里。

眾所周知,我國華北地區大型煤礦比比皆是,秦嶺、淮河以南很少見到,這是因為石炭二疊紀時華南、華北不是同一板塊,它們各有自己的演化歷史。石炭二疊時華北為陸地,森林廣布,因而含煤地層發育,煤層多,煤質好。華南地區則是一片汪洋,海生生物十分繁盛,沉積物多為海相石灰岩,僅短暫時間出現陸地,所形成的煤系地層煤層少且薄,煤質也差,難以進行大規模開採。只是到了三疊紀後,兩板塊才碰撞連線在一起,並形成了秦嶺與大別山。

四、淮河象

淮南地區中生界地層不發育,難以領略中生代興盛一時的恐龍時代的風光。然而淮北平原下的新生界地層中大量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化石的發現讓人們意識到生物演化進入到新生代。特別是第四系地層中發現了很多象化石。被稱為“淮河象”。現代的象生活於熱帶—亞熱帶的叢林和草原,這表明,淮河流域在過去一百多萬年來曾經有過熱帶—亞熱帶氣候,當時這裡雨量充沛,森林、草原遍地分布,是各種哺乳動物生存的天堂。如今的淮北平原到處是人類活動的蹤跡,森林、草原消失了,淮河象們早已不知去向。人類現在占據了大部分的生存空間,野生動植物的分布範圍愈來愈狹小,這也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由於過度開發,環境惡化,地球上每年有近千種的生物正在消失,這種滅絕速度超過了地質歷史中任何一次生物大滅絕。生態系統的破壞導致地質災害頻頻發生,已秧及人類本身。如此發展下去,後果將是災難性的。保護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平衡,實際上就是保護 第四章 地質作用的觀察

第一節  風化作用

在羅山南側山余家村北小山崗上,有一個完整的風化剖面(圖4—1),自上而下:

a.  土壤層:灰褐色,植被茂盛,厚5—25cm。

b.  淋濾層:棕褐色,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富含fe3+ ,板結成塊狀,垂直

節理髮育,厚10—50cm。

c. 半風化層:土黃色,暗色礦物已風化,岩石結構尚保存,但已疏鬆。

d. 基岩層:深灰色,為上太古界霍邱群角閃斜長片麻岩。

基岩由角閃石和斜長石組成,風化過程中在h2o、o2、co2等作用下,礦物被分解, k+、na+、ca2+、mg2+等被淋濾,al3+、fe3+不活躍組分殘留原地,分別形成粘土礦物和氧化物。如地處熱帶—亞熱帶雨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