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地區地質認識實習指導

一、.韭山洞

韭山洞位於淮南市東南鳳陽縣宋集鄉境內韭菜山。區內出露下寒武統地層,為一單斜構造,岩層產狀一般為180°∠20°。其原為隱於淮北平原下淮南復向斜北翼東延部分。因受北北東向武店正斷層的影響,西部上盤下降,隱於淮北平原新生代鬆散層下,東部下盤上升得以出露。據測算,此斷層垂直落差在1500米以上。

岩溶發生於毛莊組,灰岩與頁岩互層,節理密集,為地下水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溶洞全長近1500米,初始時岩溶順著石灰岩層發育,隨著溶洞擴大,下伏頁岩層亦被沖蝕,上覆岩層發生重力垮塌,導致溶洞規模進一步擴大,形成“囊括五嶽” 、“峽谷幽深”等壯麗景觀。洞穴延伸受岩層和節理控制,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瞬息萬變,猶如一個巨大的迷宮。地下水的沉積作用形成的石鐘乳、石筍、石簾、石幔更因其奇特造型引出許多美麗的神話與傳說,讓人浮想聯 進入洞中,遠離塵世的喧囂,猶如到了夢幻般的人間仙境,讓人真切體驗到融入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將來,當我們享受富裕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應該有一個怎樣的生存環境?這也許是一個有益的啟示。

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會繼續,溶洞會不斷擴大,最後導致地面塌陷,溶洞消失。但新一輪的侵蝕又會開始,形成新洞穴。只要其它條件不變,這個過程就會永遠進行下去,直到有一天將山體夷平。

溶洞是人類最早的“家”,許多古人類化石就是在洞穴堆積中發現的。淮南地區山區多為碳酸鹽岩,岩溶發育,如上窯東洞山的溶洞,舜耕山洞山的溶洞規模都不小。這裡緊靠淮河,有充足的水源,應是古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地方。中國古人類學者曾將其列為古人類化石發掘的重點地區,但無所獲,這些珍貴的地質遺產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

二、八公山廟山窪的石芽

石芽發育於寒武系底部鳳台組石灰質礫岩中。岩石礫石成分主要為白雲岩、石灰岩等。與下伏四頂山組岩性相同。礫屑大小不一,稜角狀,無分選、無磨圓,方解石膠結。其成因尚有爭論:有人認為是冰川成因,亦有人認為構造崩塌作用所致。

該處位於四頂山北坡低洼處,流水集中,沿岩層中縱橫交錯的裂隙不斷溶蝕,形成溶蝕溝槽。天長日久,溝、槽寬度、深度逐漸增加,形成石芽地貌。而石林則多是因為原有溶洞坍塌陸續被水沖蝕所致,規模也較此大得多。

第四節  構造作用的觀察和認識

岩層在構造作用下會發生變形,形成斷層或褶曲,原來水平的岩層產狀會出現不同的變化。小的構造現象能夠在野外直接觀察,但區域的、大範圍的構造的觀察比較困難。

結合實習區的情況,在野外可以從以下幾種情況進行觀察:

1. 熟悉地層,利用地層的重複、缺失、走向上是否連續進行判斷。

2. 地層產狀的變化及礦井分布的變化進行分析。例如舜耕山岩層走向近東西,岩層倒轉或直立,而八公山岩層走向北西—南東,傾角一般∠30°,更無倒轉,表現很大差異。顯然二者之間岩層發生變形。

煤礦礦井的分布與煤系地層的走向有關,例如舜耕山北九龍崗、大通、洞山等礦井東西向,八公山麓李郢孜、謝家集、新莊孜、孔集等北西—南東向,淮北平原上的潘集諸礦井又是東西向分布。了解以上這些,有助於認識實習區的構造特徵。

一、“飛”來之峰舜耕山

舜耕山東起九龍崗,西至羅山,東西走向,全長約18公里。傳說舜帝曾在此山下教民習耕,故名舜耕山。

以泉山為界,舜耕山分東西兩部分。以東山體由寒武、奧陶系組成,其北側曾有九龍崗、大通及洞山煤礦(現均已關閉)。西側出露上元古界及太古界地層,北側並無煤礦。

值得思考的是,東部按正常地層層序。舜耕山以北理應是煤系地層廣泛分布的地區,洞山市委、工業學院等原本應是礦區所在,可現在並非如此。洞山煤礦見到的僅是煤系地層一部分,200米以下卻是產狀平緩的三疊系紅色砂岩。為什麼?答案就在西部羅山的觀察中。

羅山北坡山腳下見上二疊統石千峰組紅色砂岩。拾級而上山坡上卻是上元古界震旦系四頂山組直接與之接觸,按正常地層層序,其間缺失含煤的石炭二疊系、奧陶系及寒武系,應視為斷層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