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著文化東風,乘勢揚帆啟航——學習十八大精神心得體會

xx在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定方向、解困惑、強認識、統思想,既總結過去、又立足現在、更指導未來,具有引領時代,總攬全局的作用,可謂高屋建瓴。xx在講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時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一、堅持文化建設的“雙為”方向是黨的宗旨所在,是制度活力的體現,更是國情和時代要求的反映。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黨的抉擇,更是人民的自覺選擇。 “19世紀是以軍事征服的世紀,20世紀是發展經濟的世紀,21世紀是以文化建立新時代的世紀”,如果將一個國家整體文化建設縮小到地方文化、部門文化等微觀文化建設,通過微觀文化看大中華文化,能起到以小見大的效果。如何將十八大會議精神與當下我縣“五個餘干”實行無縫對接,將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文化建設與建設乾越文化深度融合,如何在十八大會議精神“這艘巨輪”的引航下,使我縣“五個餘干”建設的這隻“小帆船”順利行過“淺水區”,從而“涉深水區得蛟龍”,則考驗著我縣文化建設水平和執政者的智慧。通過政治文化,法治文化、市場文化、道德文化、農業文化、思想觀念等多元文化的建設融合,整合我縣文化資源和優勢,提升文化軟實力,真正為建設“五個餘干”凝心聚力。“五個餘干”建設內容本身就含有文化餘干的建設,當下我縣著力追求建設的和諧文化、誠信文化、“四城同創”就是建設文化餘干的有效載體。“羅馬不是一天建起來的”,優質高效的縣域文化建設是一代代餘干人共同的精神創造,是自然沉澱而成;美觀的文化大廈更是百萬餘乾人的一磚一瓦的壘砌,而不是簡單地人為打造。作為部門文化建設、作為個人素質養成,文化建設體現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我雖從事農業工作11個春秋,但切身刻心的感受了什麼是農工文化、服務精神。何謂農工文化?農業幹部集體人格魅力被放大就是農工文化,我縣深厚的農工文化具體凝結在“農字為本、樸實清廉”等八字行業作風上。常言道,百聞不如一見。常見不如親身體驗,體驗不如用心感悟,感悟總結才能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身在農村,心向農業,情牽農民”,這是農者的工作志、事業心和民眾情。“冷+熱”、“雨+晴”是農業幹部工作的常態。農工文化既是講奉獻的文化,又是一個沒有利益心講服務論專業的文化機制,更是“二月春風剪嫩葉”的傳幫帶文化。沉浸著農工文化的薰陶,淋浴著農工精神的洗禮,我獲益良多。無論以後自己從事什麼工作崗位,無論是自己姓“農”還是“非農”,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份經歷已成了我一生中的寶貴財富,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二、堅持“雙百”方針是建設和諧文化的迫切需要。“雙百”方針追求的的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發言權。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和而不同,是“雙百”方針的主要內涵。允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是貫徹“雙百”方針所要的效果。實踐總是常青的,理論文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現自己的真實意義。改革或轉型社會需要理論的指導,而理論創新跟不上改革的需要,這就更需要“雙百”方針為理論創新造勢和創造環境條件。“雙百”方針只有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也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生命力和作用。改革開發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不可避免會出現社會意識和個人價值的多樣化趨向,現代通訊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網際網路的出現,又賦予了這種多樣化的社會意識以快捷便利的表達和傳播方式,這是“雙百”方針提出的那個時代不可能想到的事情。這些新現象的出現,一方面,使得貫徹“雙百”方針有了更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社會要求,有了更廣闊的社會平台和更方便的條件;另一方面,又使得貫徹“雙百”方針過程中的各種干擾甚至有害信息或因素增加,如何適應信息接受方式和意見表達渠道日益多樣化趨勢,加強輿論引導,營造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環境,讓廣大人民民眾都能參與和共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我們在今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貫徹“雙百”方針,發展“雙百”方針的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