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著文化東風,乘勢揚帆啟航——學習十八大精神心得體會

三、文化建設堅持“三貼近”原則,是建設“五個餘干”的現實要求。文化力量為什麼能形成廣泛的思想基礎?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導向。沒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以及由此而來的文化自強,就談不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談不上“五個餘干”建設的快速推進。結合我縣實際,我把文化“三貼近”原則理解成貼近建設“五個餘干”實際、貼近民眾、貼近科學發展觀。文化建設理當為政治、經濟和社會建設服務,在我縣就是為建設“五個餘干”服務,在建設“五個餘干”過程中打造電力文化、美食文化和努力建設和諧文化、誠信文化、生態文化,建設過程就是學習文化的沉澱過程。“走出去,引進來”成為我縣廣大幹群主要學習途徑,更是轉觀念、明思路,提能力、推發展、促和諧的文化之旅。貼近民眾原則,就是要樹立起文化既是產業又是民生的理念,“有飯吃有衣穿有屋住”是民生,“有歌聽有戲品有書看”也是民生,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實現好維護好人民民眾的文化權益,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我國的經濟建設發展很快,創造了一個個“深圳速度”等經濟奇蹟,但文化建設、價值追求、人文修養等還跟不上“經濟速度”,當前經濟文化建設形成一腿長一腿短的跛腳發展態勢。 “衣食足而不知榮辱”:一方面經濟過快增長,一方面卻是道德失范、價值失迷、文化失衡、人文精神失落;這樣,人們的幸福指數就會降低,社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穩定與和諧,發展也不可能持續。文化貼近民眾的原則就是堅持人民民眾的文化建設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文化建設遵循“依靠民眾、為了民眾和文化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路徑,做到“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雅俗共賞。文化建設要求貼近科學發展觀,這是我縣建設以人為本的和諧餘干的需要。在當下餘干,有幾種現象令人關注和憂慮。一是羞恥感的缺失。當前出現的假冒偽劣、坑蒙拐騙,是法律問題、社會問題,根本的還是文化問題、道德問題,說到底還是羞恥感的缺失,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二是價值觀的混亂。現在是市場化時代、資訊化時代、功利化時代,也是價值觀迷失、混亂、迷茫的時代。在有的人那裡,沒有對錯,只有成敗;沒有是非,只有利益;價格代替了價值,成敗代替了是非。真理被放逐,意義被解構,崇高被刪除。三是潛規則的盛行。潛規則的長期存在會瓦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影響“五個餘干”的建設進程,影響構建和諧社會的文化道德基礎和社會心理基礎,無法忽視。文化建設貼近科學發展觀,對於黨員幹部則要求重塑文明的官德和樹立勤廉的政風,養成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和事業觀。通過文化建設解決官德不彰、權力失范的問題,杜絕“表哥”、“房叔”和“雷冠希”等醜聞現象。用制度文化把權力關進籠子,關進法治的籠子,用法治來馴服容易恣意妄為的權力,用法治訓誡官員群體恪守官德、遵紀守法,編織一張依法治權的法網。道德文化和法律文化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是剛柔相濟的有機體,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要有機結合,依法治權和以德治官也要有機結合,不能把法律和道德兩者割裂開來。實踐證明,法治更能克服人性的弱點和道德的盲區,更具有穩定性、權威性和恆久性。文化興,則官德興;文化衰,則官德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