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土地法心得體會

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業用地轉為非農用地的規模迅速擴張,大量的土地被徵用,其中不乏征地權的濫用,導致許多農民失去了土地,失地農民的安置成了一個突出問題。目前由於我國土地徵用制度的缺陷,侵犯農民集體土地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農民大量上訪,增加了社會不安定因素。因此,解決好征地中的問題在當前中央反覆強調關注民生、強調維護穩定大局的情況下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

要從根源上解決侵犯農民集體土地權益的現象,我們就必須嚴格按照《土地法》規定的程式和標準進行征地和補償。《土地法》規定,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償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但是,現行《土地法》和其他土地法律法規對土地徵用程式的規定不夠具體,操作彈性大,故各地施行的徵用程式不統一,這樣就為權力尋租提供了空間;而且安置時未考慮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因此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的保障問題。

失地農民問題事關改革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各級部門應站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高度重視並積極探索解決城鎮 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權益保護問題,完善貨幣化、市場化的征地安置制度,逐步建立起經濟補償、社會保障、就業服務三位一體新模式,實行土地徵用與勞動力安置、建立社會失業和養老保險同步進行,構建失地農民權益長效保障機制,讓農民充分分享城鎮化帶來的現代文明成果。金山工業區在征地中充分考慮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按規定解決社會保障。

三、把握新形勢、掌握新特點,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

《土地法》第十四條規定了農民對於集體所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即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承包經營。作為《土地法》下位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簡稱《土地承包法》)進一步規定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條規定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在傳統社會,

土地對於農民來說不僅是財產,也是生存保障,而且由於土地資源的稀缺,農民對於土地都是自耕自種,自給自足。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大量農民離土離鄉,成為城市或農業產業工人,造成了大量農地的閒置,農村土地的流轉變得頻繁。特別是剛剛閉幕的xx屆三中全會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規定允許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將極大地推動農村土地的流轉。隨著農村土地的流轉,產生了一種新的現象,即作為土地承包人的農民並不實際耕種土地,而實際耕種人也並非土地承包權人。這也就產生了一個新的法律問題,如何在土地承包經營權人與土地實際使用人相分離的情況下,保護土地承包權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