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髮展性評價應知應會》學習體會

華陽中心學校  李序文

評價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活動,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是教師、教育管理者經常進行的一項活動。作為教師,需要經常評價學生學習的進展,評價自己的教學效果;作為教育管理者,需要經常評價學生的學業成就,評價教師的教育質量。學生評價是對學生個體學習進步和發展變化的評價。作為教育評價的基本內容,學生評價隨著教育評價的變革而發展。現代學生評價在評價理念、評價目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下面就以上幾個方面,結合我的自學感受向大家作個匯報。

一、  學生評價理念的轉向

傳統的評價:傳統的評價觀是靜態的、功利的。其目的主要側重於甑別和選拔,並且將這一功能推向了極端。師德:雙重標準,厚班幹部薄後進生;對學生評價有結論性歧視;功能:功利化傾向;過分關注成績、業績和升學率;你這次考了多少分,你看別人……教師以考試分數在學生群體中分層分等,導致一部分成績不好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沒有獲得過成功的體驗,他們逐漸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造成了學生厭學、輟學人數增加。這種評價取向的結果是,只關注了少部分學生的發展,而忽視了大多數學生的發展要求。

現代的評價(學生髮展性評價):現代學生評價的功能已轉向為,通過提供教與學狀況的準確信息,促進教學,並最終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認識:學生髮展性評價與傳統評價理念的主要區別在於:

1、  評價目標多元化

傳統的學生評價,只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而現代的學生評價,既要求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同時也要求重視學生的知識學習過程,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與變化。

對於學生而言,一方面通過評價為學生提供反饋信息,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要通過評價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不足,幫助他們補缺補差,謀求進步。

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學業成就和進步進行評價,使學生了解自身在學習中的優勢、劣勢,自己在各級學習群體中的位置和相對表現。通過這些信息,學生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並為此調整學習計畫和方法為後繼學習做好準備,以獲得進一步的發展。這裡要單獨指出的是,強調學生自己和自己比,目的在於適應個別差異,因材施教。

思考:針對上述學生評價理念的轉變,我們一線教師在設計學生作業評價、學習過程的階段性評價(單元檢測等)時,要根據知識間的內在聯繫與關係合理設計評價內容,不要安排機械、重複的無意義的內容,那樣的安排,只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產生厭學心理。

2、  評價主體互動化

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應體現民主、平等、協商的人文精神。

傳統評價的主體是以教師及教育管理者為主,忽略了被評價對象的存在。

現代評價(學生髮展性評價):改變了單一評價主體的現象,加強了自評、互評,使評價成為教師、教育管理者、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交流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第一學段的學生評價“應把教師評價與同伴互評和家長評價相結合”;第二學段,“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方面比第一學段相對加強,應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

我們知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那么作為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當然應該把學生視為評價者之一。學生成為評價主體,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功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

3、  評價過程動態化

傳統評價,通常發生在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以此反映學生在接受評價之前這段時間的學習效果。這種評價一般指為靜態評價。它對教學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已經發生的學習過程的信息反饋。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從評價結果中獲得教與學的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學生所具有的學習潛能,但它非常有利於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先前知識背景較好的學生在靜態評價上的成就通常優於知識背景較差的學生,因此,靜態評價的結果對學習潛能的描述就不太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