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六中全會學習心得:文化興則廉政舉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黨的xx屆六中全會召開,主題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是繼黨的xx屆六中全會討論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問題之後,在黨的全會上再次將文化作為主題,發出了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動員令。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以文教化的思想,幾千年來,我們的文化不斷延伸、積澱、傳承,形成了中華文明優渥的資源寶藏,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也應植根於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從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藏中汲取精華。文化的繁衍貴在傳承。近代以來,“世界歷史”潮流的衝擊、西方文明的侵入造成了中國民族自然歷史的斷層,中華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作為民族靈魂的文化傳統時常處於休克狀態。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力的迅速增強,伴隨著對外界的真切了解的增加,中國正逐漸恢復文化上的自信,恢復對本民族歷史傳統應有的尊敬。

中國目前正處於社會轉型期,一個負面的信號帶給執政黨很大的考驗,即“文化認同感和文化凝聚力在逐漸減弱,中國社會正在物質化、碎片化。”而這種信號正以一個個道德悲劇反饋於世,即“三聚氰胺、動車出軌、瘦肉精、地溝油、小悅悅”及社會群體事件的不斷上演。這種狀態下,如果不積極的尋求構建核心價值觀的路徑,長久以來的發展將不可避免的誤入歧途。此次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要解決社會發展指導思想的明確內涵及其社會性質明確歸屬感等等問題,社會可以未定型,但社會理想不能不明確。

“從經濟崛起到文化再造”,這是我們黨面臨的新使命。《南風窗》在xx屆六中全會之後,應時刊登了這篇《從經濟崛起到文化再造》的封面報導,其中有一句話將文化再造的深層意義解讀得十分到位,“推崇市場經濟的人認為市場‘無形的手’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而對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來說,沉澱在民族靈魂深處的文化認同這‘無形的心’,才是推動民族發展的根本。”

有人說將文化再造與廉政建設聯繫到一起,未免有些牽強附會,其實不然。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在廉政建設中同樣具有獨特作用。在我國,廉政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曾提出,對官員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說一個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幹、敬業、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個方面均以“廉”為冠。而歐陽修的《廉恥論》到郭允禮的《官箴》,後者系統而明確地提出了“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吏不敢慢;廉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成為對“公廉”最為後世稱道的經典闡釋,對中華廉潔文化的豐富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以來,三代領導集體和以xx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出發,創立和發展了一系列廉政文化理論,賦予了廉政文化嶄新的內涵,形成了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在邁入文化時代的歷史轉折期,執政者或是理論學者都在不斷探索和實踐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大致的範疇不離和諧、公正、仁愛、共享。建立和諧、公平、公正的社會,必須要有堅強的廉政環境做後盾,廉政建設也只有在注入文化的基因之後,才會贏得恆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