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十七屆六中全會心得:對文化發展認識的飛躍

話題緣起黨的xx屆六中全會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高度,專門研究部署了文化改革與發展問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勾勒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輝煌前景,並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實現到2024年的奮鬥目標,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產業、文化體制改革、文化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舉措,標誌著我國文化領域的改革與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當務之急是要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文化建設:自覺加快發展、

自信繁榮興旺新階段

xx屆六中全會引人注目地提出,“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是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認識上的重要飛躍,也表明在改革開放30多年之後,我國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自覺加快發展、自信繁榮興旺的新的歷史階段。這對於先聲奪人的廣東建設文化強省,具有明顯的定位肯定和很強的現實指導。

文化自覺是基於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作用的深刻認識

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有一句名言佳句:幹革命靠的是“二桿子”,即筆桿子和槍桿子。毛澤東還說過一段很有意味的話:“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如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現代化建設,得靠“三桿子”:一靠秤桿子(也就是市場經濟),二靠筆桿子,三靠槍桿子,缺一不可。筆桿子本身就是文化,秤桿子和槍桿子中也有文化。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現代市場經濟發展中,文化體現為推動力、導向力、凝聚力,文化帶來有形和無形的經濟和社會雙重效益。我們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經濟和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一種機制性創新。文化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作軟實力,它決定經濟成長的質量,決定經濟發展的環境。深入研究市場經濟中不同決策實體的行為可以發現,他們在競爭中,不只是追求經濟效益,而是在文化和社會方面追求收益最大化。

文化自信是基於對文化價值和特色文化的充分肯定

馬克思在研究德國文化和革命史的過程中,曾提出過一個著名論斷:德國的經濟發展不如英國,但這絲毫不意味著文化發展方面,德國就不能走在前面,德國完全可以承擔歐洲文化的“第一小提琴手”。廣東歷來開風氣之先,近年來廣東一直致力於建設文化強省,應該有充當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第一小提琴手”的追求和自信。

文化自信一定要有特色意識,沒有特色就沒有競爭力。反映民族特色的文化大多都是精品。汪洋書記說得深刻:廣東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最強大的經濟體,就是近代從梁啓超、康有為、孫中山這樣一些思想文化先行人物奠基流傳下來的。廣東省近現代史所留下來的痕跡也構成了文化: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戊戌維新、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國共合作、省港大罷工、廣州起義、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等等,其中都包含了豐厚的文化。廣東當今需要而且能夠開發的文化資源還很多,潛力非常巨大。要推動代表廣東文化成就、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優秀作品的創作,形成具有中國氣派、嶺南風格、廣東特色的現代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