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會學習體會:以制度變革和制度創新建設文化強國

文化的核心價值和根本功能應該是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為社會生活建立意義系統和價值系統,從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一個文化大國既要保持社會核心價值的普遍認同,也要保障文化多樣性的開放空間

剛剛結束的黨的xx屆六中全會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為此,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長期戰略目標。這一宏偉目標的確立,標誌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將邁向一個新的階段。

軟實力的核心是價值觀

首先,一個具有堅定共同價值觀和思想力量的國家才可能成為文化強國。所謂“文化強國”,主要不是體現在物質因素上,而是體現在這個國家所擁有的文化軟實力上。文化軟實力之“軟”,來自於一個國家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國民素質、社會制度、文化產品和價值體系所帶來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對生活方式、社會制度的仿效和認同,其背後是對價值觀的認同;對社會文明程度和國民素質的讚賞,其背後也反映出對價值觀的認同。這種認同不是一種強制性的力量,而表現為文化吸引和精神感召,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特點。

現在許多人談文化軟實力,往往重心偏在“實力”上,特別是偏在文化產業的經濟實力上,而忽視了這個實力的“軟”。其實,文化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來自於被人們普遍認同的價值觀,來自於能夠引導這個世界的思想力量。因此,價值觀和思想的力量才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真正核心。正如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所說:“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於它的國庫如何殷實,不取決於它的城堡如何堅固,也不取決於它的公共設施如何華麗,而取決於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學識、開明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一個國家的力量所在。”

其次,一個具有強大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活力的國家才可能成為文化強國。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正在深刻改變全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創新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自主創新日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活力已成為一個文化強國的必備條件。xx同志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總體上經濟發展技術含量不高,很多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先導性戰略高技術領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產業對外技術依賴程度仍然較高。”今天的中國,正面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巨大挑戰,特別需要持續不斷地發展自主創新能力,特別需要一種能夠激發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創造熱情的經濟體制、科技體制和文化體制,特別需要一種能夠對本民族文化傳統進行創造性繼承和改造的文化機制,也特別需要一種能夠激發全社會進行自主創新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土壤。

20世紀60年代,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對16世紀至20世紀間的世界重大科學成果作了統計學研究,把凡是重大科學成果數超過同期世界總數25%的國家,稱為“科學活動中心”。結果顯示,從1610年前後到1950年,世界科學中心先後從義大利轉移到英國,又到法國、德國,再到美國。他的結論是,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總是朝著政治體制和社會文化更有利於科技創新的地方轉移。由此可見,創新力的強弱和發展態勢,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文化環境、社會環境和制度環境優良與否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