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詩選名篇摘抄賞析大全_艾青詩集礁石

《礁石》是現代詩人艾青於1954年7月創作的一首新詩。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艾青詩選名篇摘抄賞析大全_艾青詩集礁石.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光的讚歌》

但是有人害怕光

有人對光滿懷仇恨

因為光所發出的針芒

刺痛了他們自私的眼睛

歷史上的所有暴君

各個朝代的奸臣

一切貪婪無厭的人

為了偷竊財富、壟斷財富

千方百計想把光監禁

因為光能使人覺醒

《歸來的歌》

即使我們是一支蠟燭,

也應該蠟燭成灰淚始乾;

即使我們只是一根火柴,

也要在關鍵時刻有一次閃耀;

即使我們死後屍骨都腐爛了,

也要變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燒。

《詩人必須說真話》

人民不喜歡假話,

哪怕多么裝腔作勢,

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話,

都不會打動人們的心。

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語言的天平。

《冬天的池沼》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飽歷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乾得像老人的眼

被勞苦磨失了光輝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蕪得像老人的發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發

冬天的池沼,

陰鬱得像一個悲哀的老人

佝僂在陰鬱的天幕下的老人。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手推車》

在黃河流過的地域

在無數的枯乾了的河底

手推車

以唯一的輪子

發出使陰暗的天穹痙攣的尖音

芽過寒冷與靜寂

從這一個山腳

到那一個山腳

徹響著

北國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凍的日子

在貧窮的小村與小村之間

手推車

以單獨的輪子

刻畫在灰黃土層上的深深的轍跡

穿過廣闊與荒漠

從這一條路

到那一條路

交織著

北國人民的悲哀

礁石

艾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象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裡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簡介

《礁石》是現代詩人艾青於1954年7月創作的一首新詩。詩人通過此詩表達了對這種堅韌頑強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讚美,亦對正處在種種困擾和擠壓中的祖國人民以深切的鼓舞。此詩語言凝練,採取烘托、比擬等手法,以冷靜客觀的描寫手法,以旁觀者的敘述視角作形象的勾勒,不作意義或感情的闡發,把其中的意韻留給讀者去體會,十分富於詩歌美。

《礁石》被選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等高校的《大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

艾青《礁石》的賞析

《礁石》是艾青的一首短詩,只有兩節八句,但是,這首八句組成的簡短的抒情詩,卻用了比擬、象徵等好幾種寫作手法,創造了歌一樣的鏇律、畫一樣的景色、無窮的想像空間和深厚的意蘊。

從詩歌的聲音語言層面分析,這首詩歌採用的是“自由詩體”,就聲音特點看,並不講究對句、平仄、押韻等等舊體詩歌的規矩,但是,其聲音方面也並非完全沒有節奏,比如第一節第一句的兩個“浪”字,可以算“同韻”,與接下來的第二節第二句句末的“樣”,是同一個韻,與第四句句末的“洋”雖然平仄不同,但是仍然是同一個韻,這樣,就在一定時間內形成一種音韻的循環,增加了語音和諧,構成了歌一樣的鏇律。從詩歌的句式看,長短比較自由,但是最長的一句“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只有九個字,最短的一句“一個浪,一個浪”是六個字,其餘幾句覺得字數介於中間,顯得相對整齊,體現了聞一多先生所說的“詩歌的建築美”。這種分行、相對整齊的句式,使我們從外觀上一眼就能看出它與散文、小說句式的區別,這既是詩歌的慣例,也是區分詩歌和其它文體的最表面的形式。

從這首詩歌的意境看,簡短的八句詩,給我們描繪了兩個主要的畫面:第一個,是無數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個,是礁石屹立,面對浩瀚的海洋。這兩個畫面,其實是同一個畫面,所不同的是,第一個畫面,著重描繪了被打碎的浪花,第二個畫面,著重描繪了挺立的礁石,視覺的中心點有了變化,使讀者關注到不同的層面。這就是說,“主導意圖”有所不同,第一個畫面的主導意圖,在於揭示“浪花”的反覆攻擊,第二個畫面的主導意圖,在於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而且,詩歌語言構築的畫面,和真實的繪畫有所不同。在詩歌中,畫面是動態的,就像在電影和電視中,視角是移動的,景物也是變動不居的,而繪畫中,作者卻只能採取一個固定的視角,其畫面雖然也力圖用特殊的筆墨語言寫出“動態”,但是,相比而言,總是靜態為主。詩歌這種畫面的營造,比繪畫更靈活。但是,詩歌中的畫面與繪畫的另一個不同,就是詩歌的畫面是“間接的”,是藉助語言文字,間接描寫圖像的,而繪畫,則是直接描寫圖像的。

生活啟示

從藝術手法來看,在《礁石》一詩中,詩人把他對生活的獨到思考熔鑄於“礁石”這一象徵性的形象之中,使礁石人格化,所以在讀的時候,應該超然於物外,想得更深遠。的確,象徵手法的運用,使這首詩言有盡而意無窮!

以微笑的方式生活,無論你遇到多大的困難與挫折,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這是《礁石》給我們的最深刻的啟示!

這首詩歌在寫作手法上,採取了比擬的手法,如第一、二句:

“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

用“撲過來”描寫浪花,無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寫法,本來沒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觀意志,能主動對礁石發起攻擊。而接下來的是:寫礁石“打碎”浪花,同樣把礁石擬人化了,客觀事物的相磨相盪,仿佛是人與人的鬥爭。這裡,就有了比喻、擬人,同時,在更深的層次上,有“移情”的作用。客觀事物本來沒有什麼意志、目的,但是在作者看來,它們卻似乎有了意志、目的,實際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了外物身上,給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了生命。就像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句子一樣,花何嘗濺淚?鳥何嘗驚心?不過作者“感時”、“恨別”,心意悲傷,帶著情感的有色眼鏡去看待外物,覺得外物好像也在悲傷一樣。這首詩歌的第二節,進一步寫礁石的“臉”、“身”和“笑”,更是清楚明白的擬人,而“移情”的審美心理活動,仍然滲透在其間。這樣的寫法,使客觀世界變得“人情化”,賦天地以生命,使生命的活力鼓盪在宇宙間,確實是打動人心的好詩。

這首簡短的詩歌,通過比喻、擬人的手法,注入作者的感情。但是,並沒有把事情說盡,而是只簡單地勾勒了兩個畫面,抓住事物的特點,而對其內涵,則採取“省略”的方式,沒有做出什麼說明,這就增加了讀者猜測和想像的空間。在藝術中,“形象大于思想”,思想往往闡述得清楚明白,也就沒有多少想像的餘地,而沒有想像的餘地,沒有給讀者留出“填空”和“對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