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紀》前 言

不難看出,袁宏後漢紀是一部可與荀悅漢紀相匹敵的編年體斷代史代表作,是研究中國古代史學史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袁宏後漢紀的流傳幾經波折,不絕一□,迄今尚無善本。
早在宋代,後漢紀的刻本已“衍文助語,亂布錯置,往往不可句讀”。祥符中之錢唐刻本和紹興中之浙東刻本,今已不可得見。至明初,袁紀“尤所希覯”,以至成弘年間呂楠校刻荀悅漢紀時,竟未能刻及後漢紀。幸賴嘉靖黃姬水刊本和萬曆南京國子監本,才能使我們得以看到後漢紀的基本原貌。然而二刻脫訛滋甚,令人遺憾。

清康熙年間襄平蔣國祚、蔣國祥兄弟取黃本與南監本互校,復采范書及章懷諸注為證,祥加考校,寧闕勿妄,號稱近代精本,不愧為袁紀功臣。而陳璞言其“ 校改黃本,亦十不及五,且有誤改”,也確係事實。故陳璞於清末取陳澧、果親王所校之黃本與蔣本對校,復用東觀漢記、魏志裴注、范書章懷注、續漢志劉昭注、通鑑考異諸書校正之,遂刻之於廣東學海堂。惜其未見南監本,且識見不高,所獲亦甚少。此外尚有龍溪精舍刻本,乃依蔣氏本,而略加校改而成;四部叢刊本則影印明本,實黃本之濫觴,從廣流布,而與校勘無補。

鑒於上述情況,以康熙蔣氏本兼取黃本、南監本之長,校刻較為審慎,故取其為工作底本。又以北京圖書館所藏之經果親王、陳澧批校的黃本、明馮班批校的南監本與之重校一過,兼取學海堂本、龍溪精舍本、四部叢刊本之長,盡己所能以恢復後漢紀之本來面目。

在已故導師陳直先生的關懷下,此項工作自一九七九年初始,三易其稿,至今已四年有餘。雖兢兢業業,不敢少輟,然而學既不廣,識見亦淺,率爾操觚,疏謬之處,實所難免。每念及此,不禁汗顏。今以此稿奉獻讀者,實為拋磚引玉,力促後漢紀這一優秀史作能引起史界的重視,使之重放異彩。校注不到之處,懇請讀者不吝賜教。

最後必須一談的是,在本書寫作過程中,一直得到西北大學歷史系師友的關懷和幫助。其中張豈之、林劍鳴、戴南海、楊繩信諸先生從業務上多有指教,而游欽賜、張天傑諸先生又在工作上給予照顧。此外,北京圖書館的李致忠、薛殿璽二同志及善本書室工作人員,在圖書借閱上提供了不少方便。中山大學歷史系的張榮芳同志在百忙中,代為抄錄了陳澧東塾遺稿中讀後漢紀全文。天津古籍出版社的王沛霖同志在通閱全稿時,又多有指正。在此一併致以誠摯的謝意。

 周天游一九八三年五月於西安


 凡 例
一、本書的校勘,以清康熙蔣國祚、蔣國祥兄弟刊本為工作底本,用果親王、陳澧手校的明嘉靖黃姬水本、馮班手校的明萬曆南京國子監本、清光緒廣東學海堂本、龍溪精舍叢書覆校蔣氏本、四部叢刊影明本與之相較。迷信古書,不敢輕改一字,其蔽失之陋;遇所不解,奮筆隨意改竄,其蔽失之妄。故整理古籍一要慎重細緻,二要當改則改。為了使當校改者儘量得到校改,而即使出現紕漏,也使讀者有糾正的可能,特作如下處理:凡底本不誤,他本訛誤者,一律不出注;其文字有重要不同,且具參考價值者,則出注。凡可直接改正者,逕改之,並於注中說明;疑而不能決者,亦於注中提出傾向性意見。凡屬誤文、衍文當刪者,括以圓括弧;凡已改正之正文和應補入之脫文,括以方括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