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紀》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

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曹操〕(喟然)〔一〕曰:“舉義兵,誅暴亂,今眾已合,諸君何疑!而後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尊,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以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其引軍西,戰於滎陽,操兵大敗〔二〕。

〔一〕 據南監本、黃本改。

〔二〕 蔣校以“操兵大敗”四字疑有誤,故闕之。龍溪精舍本作“
卓兵大敗。”均誤。今據南監本、黃本逕補之。

是時青州刺史焦和亦起兵討卓,〔務〕(和)及諸將西行〔一〕,不為民人保鄣,始濟河,黃巾已入其境。青州殷實軍強,和望寇奔北,未嘗接風塵交旗鼓也。好卜筮,信鬼神。入見其人,清談乾霄,出觀其政,賞罰潰亂,州遂蕭條,悉為丘墟。頃之,和病卒,袁紹使臧洪領青州,撫和民眾,盜賊奔走。紹嘆其能,徙為東郡太守。

〔一〕 據四部叢刊本改。又三國志臧洪傳注引九州春秋、通鑑亦均作“務”。

夏四月,以大司馬劉虞為太傅。

尚書令王允奏曰:“太史王立說孝經六隱事〔一〕,令朝廷行之,消卻災邪,有益聖躬。”詔曰:“聞王者當脩德爾,不聞孔子制孝經,有此而卻邪者也。” 允固奏請曰:“立學深厚,此聖人秘奧,行之無損。” 帝乃從之。常以良日,王允與王立入,為帝誦孝經一章,以丈二竹簞畫九宮其上,隨日時而去入焉。及允被害,乃不復行也。

〔一〕 按東觀記作“太史令王立” ,三國志武帝紀注引張璠紀亦同。疑袁紀脫“令”字。

袁宏曰:神實聰明正直,依人而行者也。王者崇德,殷薦以為饗天地,可謂至矣。
若夫六隱之事,非聖人之道也,匹夫且猶不可,而況帝王之命乎?
五月,司空荀爽薨。

爽字慈明,朗陵令淑之子也〔一〕。年十二,太尉杜喬師焉〔二〕。舉孝廉賢良,黨事禁錮,隱於海上,又南匿漢濱。黨事解,辟命交至,有道、博士征,皆不就。獻帝初,董卓薦爽為平原相,未到官,征為光祿勛,至府三日,遷司空。當是之時,忠正者慷慨,而懷道者深嘿。爽既解禍於董卓之朝,又旬日之間,位極人臣,君子以此譏之。初,爽兄弟八人,號曰“八龍”,爽最有儒雅稱,兄子彧名重於世。

〔一〕 范書荀彧傳與袁紀同,而荀淑傳“朗陵令”作“朗陵侯相”。廿二史考異曰:“漢制,縣為侯國,則置侯相一人治之,其職與令長同,故亦通稱為令也。東萊之不其,亦侯國,而董恢傳稱除不其令。”

〔二〕 范書荀爽傳作“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而三國志荀彧傳注引張璠漢紀曰:“
爽字慈明,幼好學,年十二,通春秋、論語。”與袁、范書有異。按爽傳,爽死於獻帝初平元年,時年六十三。上推至十二歲,為永和四年,時太尉乃王襲。又按杜喬任太尉為桓帝建和元年,爽時年二十。則“年十二”恐系“年二十”之誤。又袁紀“師焉”恐當作“曰可為人師焉”。又汪文台七家後漢書中所輯張璠紀,有“太尉橋玄稱其可為人師”句。尋其所注出處,均無此句。必系妄增而又抄誤也。汪輯雖精,然多有妄增誤注,用之不可不慎。

六月辛未,光祿大夫種弗為司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