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二十六 志第七



離石(倚。有胡公山、離石水。)鎮一(石窟。)

方山(貞祐四年徙治於積翠山。有方山、赤洪水。)

孟門(舊名定胡,明昌六年更。宋隸晉寧軍。有黃河、寧鄉水。)鎮二(吳保、天澤。)

溫泉(貞祐四年五月改隸汾州。有遠望山、溫泉。)

臨泉(宋隸晉寧軍。有黃河、臨泉水。)鎮一(克胡。)

寧鄉(舊名平夷,明昌六年更。)

葭州,下,刺史。本晉寧軍,貞元元年隸汾州,大定二十二年升為晉寧州,二十四年更今名。在黃河西,興定二年五月以河東殘破,改隸延安府。戶八千八百六十四。寨八、堡九:(神泉寨、永祚堡、烏龍寨、康定堡、寧河寨、寧河堡、太和寨、神木寨、通津堡、彌川寨、護川堡、強川堡、清川堡、通秦寨、通秦堡、晉安堡、吳堡寨。已上皆在黃河西,臨西夏界。)

代州,中。宋雁門郡防禦,天會六年置震武軍節度使。貞祐二年四月僑置西經略司,八月罷。戶五萬七千六百九十。縣五、鎮十三:

雁門(倚。有夏屋山、雁門山、滹沱水。)鎮三(雁門、西陘、胡谷。)

崞(倚。有崞山、石鼓山、滹沱河、沙河。)鎮一(樓板。)

五台(貞祐四年三月升為台州。有五台山、蠙慮水。)鎮二(興善、石觜。)

廣武(貞祐三年七月來屬。)

繁畤(貞祐三年九月升為堅州。)鎮七(茹越、大石、義興、麻谷、瓶形、梅乃、寶興。)

庾州,下。中宋舊火山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火山州,後更今名。興定二年九月改隸嵐州,四年以殘破徙治於黃河灘許父寨。戶七千五百九十二。縣一、鎮一:

河曲(貞元元年置。有火山、黃河。)鎮一(鄴鎮。)

寧化州,下,刺史。本寧化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戶六千一百。縣一、鎮一

寧化 鎮一(窟谷。)

嵐州,下,宋舊樓煩郡軍事,天會六年置鎮西節度使。戶一萬七千五百五十七。縣三、鎮四:

宜芳 鎮一(飛鳶。)

合河 鎮三(合河津、乳浪、鹽院渡。)

樓煩

岢嵐州,下,刺史。本宋岢嵐軍,大定二十二年為州,貞祐三年九月升為防禦,四年正月升為節鎮,五月復防禦。戶五千八百五十一。縣一、堡一:

嵐谷(有岢嵐山、雪山、岢嵐水。)堡一(寒光。)

保德州,下,刺史。本宋保德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元光元年六月升為防禦。戶三千一百九十一。縣一:

保德(大定十一年置。有大堡津、沙谷津。)

管州,下,刺史。本宋憲州靜樂郡,天德三年更。興定三年升為防禦。戶五千八百八十一。縣一:

靜樂

河東南路,府二,領節鎮三,防禦一,刺郡六,縣六十八,鎮二十九,關六。

平陽府,上。宋平陽郡建雄軍節度。本晉州,初為次府,置建雄軍節度使。天會六年升總管府。置轉運司。興定二年十二月以殘破降為散府。(有書籍。產解鹽、隰州綠、卷子布、龍門椒、紫團參、甘草、蒼朮。戶一十三萬六千九百三十六。縣十、鎮一:)

臨汾(天會六年定臨汾為次赤,余並次畿,置丞、簿、尉各一。有姑射山、平水、壺口山、汾水。)

襄陵(倚。有浮山、汾水、橘水。)鎮一(故關。)

洪洞(有霍山、汾水。)

趙城(有姑射山、汾水、霍水。)

霍邑(貞祐三年七月升為霍州,以趙城、汾西、靈石隸焉。興定元年七月升為節鎮,軍曰鎮定。有霍山、汾水、彘水。)

汾西(有汾西山、汾水。)

岳陽(有烏嶺山、通軍水。)

浮山(舊名神山,大定七年更為浮山,興定四年更名曰忠孝。)

和川

冀氏

隰州,上,刺史。宋大寧郡。團練。舊大寧郡軍刺史,天會六年改為南隰州,以與北京隰州重也,天德三年去“南”字。戶二萬五千四百四十五。縣六、關四:

隰川(倚。有石馬山、石樓山。)

仵城(興定五年正月升為隰川之午城鎮置。)

蒲(興定五年正月升為蒲州,以大寧隸焉。有孤石山、橫木嶺。)

大寧(有孔山、黃河、日斤水。)關一(馬門關。)

永和(有樓山、黃河、仙芝水。)關一(永和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