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良吏上

○韋仁壽 陳君賓 張允濟 李桐客 李素立 (孫至遠 至遠子畬)薛大鼎 賈敦頤 (弟敦實) 李君球 崔知溫 高智周 田仁會(子歸道)韋機 (孫岳 岳子景駿) 權懷恩(叔祖萬紀) 馮元常(弟元淑)蔣儼 王方翼 薛季昶

漢宣帝曰:"使政平訟息,民無愁嘆,與我共理,其惟良二千石乎!"故漢代命官,重外輕內,郎官出宰百里,郡守入作三公。世祖中興,尤深吏術,慎選名儒為輔相,不以吏事責功臣;政優則增秩賜金,績負則論輸左校。選任之道,皇漢其優。

隋政不綱,彝倫斯紊。天子事巡遊而務征伐,具僚逞側媚而竊恩權。是時朝廷無正人,方岳無廉吏。跨州連郡,莫非豺虎之流;佩紫懷黃,悉奮爪牙之毒。以至土崩不救,鏇踵而亡。

武德之初,餘風未殄。太宗皇帝削平亂跡,湔洗污風,唯思稼穡之艱,不以珠璣為寶。以是人知恥格,俗尚貞修,太平之基,率由茲道。洎天后、玄宗之代,貞元、長慶之間,或以卿士大夫涖方州,或以御史、郎官宰畿甸,行古道也,所病不能。

自武德已還,歷年三百,其間岳牧,不乏循良。今錄其政術有聞,為之立傳,所冀表吏師而儆不恪也。

韋仁壽,雍州萬年人也。大業末,為蜀郡司法書佐,斷獄平恕,其得罪者皆曰:"韋君所斷,死而無恨。"高祖入關,遣使定巴蜀,使者承制拜仁壽巂州都督府長史。時南寧州內附,朝廷每遣使安撫,類皆受賄,邊人患之,或有叛者。高祖以仁壽素有能名,令檢校南寧州都督,寄聽政于越巂,使每歲一至其地以慰撫之。仁壽將兵五百人至西洱河,承制置八州十七縣,授其豪帥為牧宰,法令清肅,人懷歡悅。及將還,酋長號泣曰:"天子遣公鎮撫南寧,何得便去?"仁壽以城池未立為辭,諸酋長乃相與築城,立廨舍,旬日而就。仁壽又曰:"吾奉詔但令巡撫,不敢擅住。"及將歸,蠻夷父老各揮涕相送。因遣子弟隨之入朝,貢方物,高祖大悅。仁壽復請徙居南寧,以兵鎮守。有詔特聽以便宜從事,令益州給兵送之。刺史竇軌害其功,托以蜀中山獠反叛,未遑遠略,不時發遣。經歲余,仁壽病卒。

陳君賓,陳鄱陽王伯山子也。仕隋為襄國太守。武德初,以郡歸款,封東陽公,拜邢州刺史。貞觀元年,累轉鄧州刺史。州邑喪亂之後,百姓流離。君賓至才期月,皆來復業。二年,天下諸州並遭霜澇,君賓一境獨免。當年多有儲積,蒲、虞等州戶口,盡入其境逐食。太宗下詔勞之曰:

朕以隋末亂離,毒被海內;率土百姓,零落殆盡,州里蕭條,十不存一;寤寐思之,心焉若疚。是以日昃忘食,未明求衣,曉夜孜孜,惟以安養為慮。每見水旱降災,霜雹失所,撫躬責己,自慚德薄。恐貧乏之黎庶,不免飢餒;傾竭倉廩,普加賑恤。其有一人絕食,若朕奪之,分命庶僚,盡心匡救。去年關內六州及蒲、虞、陝、鼎等復遭亢旱,禾稼不登,糧儲既少,遂令分房就食。比聞刺史以下及百姓等並識朕懷,逐糧戶到,遞相安養,回還之日,各有贏糧。乃別齎布帛,以申贈遺,如此用意,嘉嘆良深。一則知水旱無常,彼此遞相拯贍,不慮凶年。二則知禮讓興行,輕財重義,四海士庶,皆為兄弟。變澆薄之風,敦仁慈之俗,政化如此,朕復何憂。其安置客口,官人支配得所,並令考司錄為功最。養戶百姓,不吝財帛,已敕主者免今年調物。宜知此意,善相勸勉。

其年,入為太府少卿,轉少府少監。九年,坐事除名。後起授虔州刺史,卒。

張允濟,青州北海人也。隋大業中為武陽令,務以德教訓下,百姓懷之。元武縣與其鄰接,有人以牸牛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產至十餘頭;及將異居,妻家不與,縣司累政不能決。其人詣武陽質於允濟。允濟曰:"爾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濟遂令左右縛牛主,以衫蒙其頭,將詣妻家村中,雲捕盜牛賊,召村中牛悉集,各問所從來處。妻家不知其故,恐被連及,指其所訴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濟遂發蒙,謂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歸之。"妻家叩頭服罪。元武縣司聞之,皆大慚。又嘗道逢一老母種蔥者,結庵守之。允濟謂母曰:"但歸,不煩守也。若遇盜,當來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蔥大失。母以告允濟。悉召蔥地十里中男女畢集,允濟呼前驗問,果得盜蔥者。曾有行人候曉先發,遺衫於路,行十數里方覺。或謂曰:"我武陽境內,路不拾遺,但能回取,物必當在。"如言果得。遠近稱之。政績尤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