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永徽五年,累遷洛州刺史。時豪富之室,皆籍外占田;敦頤都括獲三千餘頃,以給貧乏。又發奸摘伏,有若神明。尋卒。弟敦實。

敦實,貞觀中為饒陽令,政化清靜,老幼懷之。時敦頤復授瀛州刺史。舊制,大功以上不復連官。朝廷以其兄弟在職,俱有能名,竟不遷替。鹹亨元年,累轉洛州長史,甚有惠政。時洛陽令楊德乾杖殺人吏,以立威名,敦實曰:"政在養人,義須存撫,傷生過多,雖能亦不足貴也。"常抑止德乾,德乾亦為之稍減。四年,遷太子右庶子。

初敦頤為洛州刺史,百姓共樹碑於大市通衢;及敦實去職,復刻石頌美,立於兄之碑側,時人號為"棠棣碑"。敦實後為懷州刺史。永淳初,以年老致仕。及病篤,子孫迎醫視之,敦實曰:"未聞良醫能治老也。"終不服藥。垂拱四年卒,時年九十餘。

子膺福,先天中,歷左散騎常侍、昭文館學士,坐預竇懷貞等謀逆伏誅。

李君球,齊州平陵人也。父義滿,屬隋亂,糾合宗黨,保固村閭,外盜不敢侵逼,以功累授齊郡通守。武德初,遠申誠款,詔以其宅為譂州,仍拜為總管,封平陵郡公。

君球少任俠,頗涉書籍。貞觀中,齊州都督齊王據州城舉兵作亂,君球與兄子行均守縣城。事平,太宗聞而嘉之,擢授游擊將軍,仍改其本縣為全節縣。君球累補左驍衛、義全府折衝都尉。

龍朔三年,高宗將伐高麗,君球上疏諫曰:

臣聞心之病者,不能緩聲;事之急者,不能安言;性之慈者,不能隱情。且食君之祿者,死君之事。今臣食陛下之祿矣,其敢愛身乎?臣聞《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兵者,兇器,戰者,危事,故聖主明王重行之也。愛人力之盡,恐府庫之殫,懼社稷之危,生中國之患。故古人云:"務廣德者昌,務廣地者亡。"昔秦始皇好戰不已,至於失國,是不愛其內而務其外故也。漢武遠討朔方,殆乎萬里,廣拓南海,分為八郡;終於戶口減半,國用空虛。至於末年,方垂哀痛之詔,自悔其失。

彼高麗者,辟側小丑,潛藏山海之間,得其人不足以彰聖化;棄其地不足以損天威。何至乎疲中國之人,傾府庫之實,使男子不得耕耘,女子不得蠶織!陛下為人父母,不垂惻隱之心,傾其有限之貲,貪於無用之地。設令高麗既滅,即不得不發兵鎮守,少發則兵威不足,多發則人心不安,是乃疲於轉戍,萬姓無聊生也。萬姓無聊,即天下敗矣!天下既敗,陛下何以自安?故臣以為征之不如不征,滅之不如不滅。

書奏不納。

尋遷蔚州刺史。未行,改為興州刺史。累遷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政尚嚴肅,人吏憚之,盜賊屏跡,高宗頻降書勞勉。時有吐谷渾犯塞,以君球素有威重,轉為靈州都督。尋卒官。

崔知溫,許州鄢陵人。祖樞,司農卿。父義真,陝州刺史。知溫初為左千牛。麟德中,累轉靈州都督府司馬。州界有渾、斛薛部落萬餘帳,數侵掠居人,百姓鹹廢農業,習騎射以備之。知溫表請徙於河北,斛薛不願遷移。時將軍契苾何力為之言於高宗,遂寢其奏。知溫前後十五上詔,竟從之,於是百姓始就耕穫。後斛薛入朝,因過州謝曰:"前蒙奏徙河北,實有怨心。然牧地膏腴,水草不乏,部落日富,始荷公恩。"拜伏而去。

知溫四遷蘭州刺史。會有党項三萬餘眾來寇州城,城內勝兵既少,眾大懼,不知所為。知溫使開城門延賊,賊恐有伏,不敢進。俄而將軍權善才率兵來救,大破党項之眾。善才因其降,欲盡坑之,以絕後患,知溫曰:"弗逆克奔,古人之善戰。誅無噍類,禍及後昆。又溪谷崢嶸,草木幽蔚,萬一變生,悔之何及!"善才然其計。又欲分降口五百人以與知溫。知溫曰:"向論安危之策,乃公事也,豈圖私利哉!"固辭不受。党項餘眾由是悉來降附。

知溫累遷尚書左丞,轉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修國史。永隆二年七月,遷中書令。永淳三年三月卒,年五十七,贈荊州大都督。

子泰之,開元中官至工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