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少子諤之。諤之,神龍初為將作少匠,預誅張易之有功,封博陵縣侯,賜實封二百戶。開元初,累遷少府監。

知溫兄知悌。知悌,高宗時官至戶部尚書。

高智周,常州晉陵人。少好學,舉進士。累補費縣令,與丞、尉均分俸錢,政化大行,人吏刊石以頌之。尋授秘書郎、弘文館直學士,預撰《瑤山玉彩》、《文館辭林》等。三遷蘭台大夫。時孝敬在東宮,智周與司文郎中賀凱、司經大夫王真儒等,俱以儒學詔授為侍讀。總章元年,請假歸葬其父母,因謂所親曰:"知進而不知退,取患之道也。"乃稱疾去職。

俄起授壽州刺史,政存寬惠,百姓安之。每行部,必先召學官。見諸生,試其講誦,訪以經義及時政得失,然後問及墾田獄訟之事。鹹亨二年,召拜正諫大夫,兼檢校禮部侍郎。尋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修國史。俄轉御史大夫,累表固辭煩劇之任,高宗嘉其意,拜右散騎常侍。又請致仕,許之。永淳二年十月,卒於家,年八十二,贈越州都督府。

智周少與鄉人蔣子慎善,同詣善相者,曰:"明公位極人臣,而胤嗣微弱;蔣侯官祿至薄,而子孫轉盛。"子慎後累年為建安尉卒,其子繪來謁智周。智周已貴矣,曰:"吾與子父有故,子復有才。"因以女妻之。永淳中,為緱氏尉、鄭州司兵卒。

繪子捷,舉進士。開元中,歷台省,仕至湖、延二州刺史。子貴,贈揚州大都督。

捷子冽、渙,並進士及第。冽,歷禮、吏、戶部三侍郎,尚書左丞;渙,天寶末給事中,永泰初右散騎常侍。高氏殄滅已久,果符相者之言。初,冽兄弟在父艱,廬於墓側,植松柏千餘株,又同時榮貴,人推其友愛。

冽子鏈,渙子銖,亦進士舉。

田仁會,雍州長安人。祖軌,隋幽州刺史、信都郡公。父弘,陵州刺史,襲信都郡公。仁會,武德初應制舉,授左衛兵曹,累遷左武候中郎將。貞觀十八年,太宗征遼發後,薛延陀數萬騎抄河南,太宗令仁會及執失思力率兵擊破之,逐北數百里,延陀脫身走免。太宗嘉其功,降璽書慰勞。

永徽二年,授平州刺史,勸學務農,稱為善政。轉郢州刺史,屬時旱,仁會自曝祈禱,竟獲甘澤。其年大熟,百姓歌曰:"父母育我田使君,精誠為人上天聞。田中致雨山出雲,倉廩既實禮義申。但願常在不患貧。"五遷勝州都督。州界有山賊阻險,劫奪行李,仁會發騎盡捕殺之。自是外戶不閉,盜賊絕跡。入為太府少卿。

麟德二年,轉右金吾將軍,所得祿俸,估外有餘,輒以納官,時人頗譏其邀名。仁會強力疾惡,晝夜巡警,自宮城至於衢路,絲毫越法,無不立發。每日庭引百餘人,躬自閱罰,略無寬者。京城貴賤,鹹畏憚之。

時有女巫蔡氏,以鬼道惑眾,自雲能令死者復生,市里以為神明,仁會驗其假妄,奏請徙邊。高宗曰:"若死者不活,便是妖妄;若死者得生,更是罪過。"竟依仁會所奏。

仁會,總章二年遷太常正卿,鹹亨初又轉右衛將軍,以年老致仕。儀鳳四年卒,年七十八,謚曰威。神龍中,以子歸道贈戶部尚書。

歸道,弱冠明經舉。長壽中累補司賓丞,仍通事舍人內供奉。久之,轉左衛郎將。

聖歷初,突厥默啜遣使請和,制遣左豹韜衛將軍閻知微入蕃,冊為立功報國可汗。默啜又遣使入朝謝恩,知微遇諸途,便與之緋袍、銀帶,兼表請蕃使入都日,大備陳設。歸道上言曰:"突厥背恩積稔,悔過來朝,宜待聖恩,寬其罪戾,解辮削衽,須稟天慈。知微擅與袍帶,國家更將何物充賜?望反初服,以俟朝恩。且小蕃使到,不勞大備之儀。"則天然之。

及默啜將至單于都護府,乃令歸道攝司賓卿迎勞之。默啜又奏請六胡州及單于都護府之地,則天不許。默啜深怨,遂拘縶歸道,將害之。歸道辭色不撓,更責以無厭求請,兼喻其禍福,默啜意稍解。會有制賜默啜粟三萬石、雜彩五萬段、農器三千事,並許之結婚。於是歸道得還,遂面陳默啜不利之狀,請加防禦,則天納焉。頃之,默啜果叛,挾閻知微入寇趙、定等州。擢拜歸道夏官侍郎,甚見親委。累遷左金吾將軍、司膳卿,兼押千騎。未幾,除尚方監,加銀青光祿大夫。轉殿中監,仍令依舊押千騎,宿衛於玄武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