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職官三

御史台(秦、漢曰御史府,後漢改為憲台,魏、晉、宋改為蘭台,梁、陳、北朝鹹曰御史台。武德因之。龍朔二年改名憲台。鹹亨復。光宅元年分台為左右,號曰左右肅政台。左台專知京百司,右台按察諸州。神龍復為左右御史台。延和年廢右台,先天二年復置,十月又廢也。)

大夫一員,(正三品。秦、漢之制,御史大夫、副丞相為三公之官。魏、晉之後,多不置大夫,以中丞為台主。隋諱中,復大夫,降為正四品。《武德令》改為從三品。龍朔改為大司憲,鹹亨復為大夫。光宅分台為左、右,置左、右台大夫。及廢右台,去"左""右"字。本從三品,會昌二年十二月敕:"大夫,秦為正卿,漢為副相,漢末改為大司空,與丞相俱為三公。掌邦國刑憲,肅正朝廷。其任既重,品秩宜峻。準六尚書例,升為正三品,著之於令。")中丞二員。(正四品下。漢御史台有二丞,掌殿內秘書,謂之中丞。漢末改為御史長史,後漢復為中丞。後魏改為中尉正,北齊復曰中丞。後周曰司憲中大夫。隋諱中,改為持書御史,為從五品。武德因之。貞觀末,避高宗名,改持書御史為中丞,置二員。龍朔改為司憲大夫,鹹亨復為中丞。本正五品上,會昌二年十二月敕:"中丞為大夫之貳,緣大夫秩崇,官不常置,中丞為憲台長。今九寺少卿及諸少監、國子司業、京兆少尹,並府寺省監之貳,皆為四品,唯中丞官重,品秩未崇,可升為正四品下,與丞郎出入迭用,著之於令。")大夫、中丞之職,掌持邦國刑憲典章,以肅正朝廷。中丞為之貳。凡天下之人,有稱冤而無告者,與三司訊之。凡中外百僚之事,應彈劾者,御史言於大夫。大事則方幅奏彈之,小事則署名而已。若有制使覆囚徒,則與刑部尚書參擇之。凡國有大禮,則乘輅車以為之導。

侍御史四員。(從六品下。御史之名,《周官》有之,亦名柱下史。秦改為侍御史。後周曰司憲中士,隋為侍御史,品第七。武德品第六也。)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侍御史年深者一人判台事,知公廨雜事,次一人知西推,一人知東推也。)凡有別付推者,則按其實狀以奏。若尋常之獄,推訖斷於大理。凡事非大夫、中丞所劾,而合彈奏者,則具其事為狀,大夫、中丞押奏。大事則冠法冠,衣朱衣纁裳,白紗中單以彈之。小事常服而已。凡三司理事,則與給事中、中書舍人更直,直於朝堂受表。若三司所按而非其長官,則與刑部郎中員外、大理司直評事往訊之。

主簿一人,(從七品下。)錄事二人,(從九品下。)主簿掌印及受事發辰,勾檢稽失。(兼知官廚及黃卷。)主事二人,令史十七人,書令史二十三人。

殿中侍御史六人,(從七品下。)令史八人,書令史十八人。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儀式。凡冬至、元正大朝會,則具服升殿。若郊祀、巡幸,則於鹵簿中糾察非違,具服從於旌門,視文物有所虧闕,則糾之。凡兩京城內,則分知左右巡,各察其所巡之內有不法之事。

監察御史十員,(正八品上。貞觀初,馬周以布衣進用,大宗令於監察御史里行。自此因置里行之名。龍朔元年,以王本立為監察里行也。)監察掌分察巡按郡縣、屯田、鑄錢、嶺南選補、知太府、司農出納,監決囚徒。監祭祀則閱牲牢,省器服,不敬則劾祭官。尚書省有會議,亦監其過謬。凡百官宴會、習射,亦如之。

殿中省(魏初置殿中監,隋初改為殿中局,煬帝改為殿內省,武德改為殿中省。龍朔改為中御府,鹹亨復為殿中省。)

監一員,(從三品。魏初置,品第二。梁品第三。隋品第四。武德品第三也。)少監二員,(從四品上。)丞二人,(從五品上。)主事二人,(從九品上。)令史四人,書令史十二人,亭長、掌固各八人。殿中監掌天子服御,總領尚食、尚藥、尚衣、尚舍、尚舍、尚輦六局之官屬,備其禮物,供其職事。少監為之貳。凡聽朝,則率其屬執傘扇以列於左右。凡大祭祀,則進大珪、鎮珪於壝門之外。既事,受而藏之。凡行幸,則侍奉於仗內,驂乘以從。若元正、冬至大朝會,則有進爵之禮。丞掌副監事,兼勾檢稽失,省署抄目。主事掌印及知受事發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