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鴻臚寺(周曰大行人,秦曰典客,漢景帝曰大行,武帝曰大鴻臚。梁置十二卿,鴻臚為冬卿,去"大"字,署為寺。後周曰賓部,隋曰鴻臚寺。龍朔改為同文寺,光宅曰司賓寺,神龍復也。)

卿一員,(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卿之職,掌賓客及凶儀之事,領典客、司儀二署,以率其官屬,供其職務。少卿為之貳。凡四方夷狄君長朝見者,辨其等位,以賓待之。凡二王后及夷狄君長之子襲官爵者,皆辨其嫡庶,詳其可否。若諸蕃人酋渠有封禮命,則受冊而往其國。凡天下寺觀三綱,及京都大德,皆取其道德高妙、為眾所推者補充,申尚書祠部。皇帝太子為五服之親及大臣發哀臨沛,則贊相焉。凡詔葬大臣,一品則卿護其喪事,二品則少卿,三品丞一人往。皆命司儀,以示禮制。

丞二人,(從六品上。)主簿一人,(從七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上。)府五人,史十一人,亭長四人,掌固六人。丞掌判寺事。主簿掌印,勾檢稽失。錄事掌受事發辰。

典客署: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掌客十五人,(正九品上。)典客十三人,府四人,史八人,賓仆十八人,掌固二人。典客令掌二王后之版籍及四夷歸化在蕃者之名數。丞為之貳。凡朝貢、宴享、送迎,皆預焉。辨其等位,供其職事。凡酋渠首領朝見者,皆館供之。如疾病死喪,量事給之。還蕃,則佐其辭謝之節。

司儀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司儀六人,府二人,史四人,掌設十八人,齋郎三十三人,掌因四人,幕士六十人。司儀令掌凶禮之儀式及喪葬之具。丞為之貳。凡京官職事三品已上、散官二品已上、京官四品已上,如遭喪薨卒,量品贈祭葬,皆供給之。

司農寺(漢初治粟內史,景帝改為大農,武帝加"司"字。梁置十二卿,以署為寺,以官為卿,隋為司農卿,龍朔二年改為司稼卿,鹹亨復也。)

卿一員,(從三品上。)少卿二員。(從四品上。)卿之職,掌邦國倉儲委積之事,總上林、太倉、鉤盾、導官四署與諸監之官屬,謹其出納。少卿為之貳。凡京百司官吏祿給及常料,皆仰給之。孟春藉田祭先農,則進耒耜,季冬藏冰,仲春頒冰,皆祭司寒。

丞六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上。)府二十分人,史七十六人,計史三人,亭長九人,掌固七人。丞掌判寺事。凡天下租及折造轉運於京都,皆閱而納之,以供國用,以祿百官。主簿掌印,署抄目,勾檢稽失。凡置木契二十隻,應須出納,與署合之。錄事掌受事發辰。

上林署:令二人,(從七品下。)丞四人,(從八品下。)府七人,史十四人,監事十九人,典事二十四人,掌固五人。令掌苑囿園池之事。丞為之貳。凡植果樹蔬,以供朝會祭祀。其尚食所進,及諸司常料,季冬藏冰,皆主之。

太倉署:令三人,(從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府十人,史二十人,監事十人。(從九品下。)令掌九穀廩藏。丞為之貳。凡鑿窖置屋,皆銘磚(為庾斛)之數,與其年月日,受領粟官吏姓名。又立牌如其銘。

鉤盾署:令二人,(正八品上。)丞四人,(正九品上。)府七人,史十四人,監事十人,(從九品下。)典事十九人,掌固五人。令掌供邦國薪芻之事。丞為之貳。凡祭祀、朝會、賓客享宴,隨差降給之。

導官署:令二人,(正八品上。)丞四人,(正九品上。)府八人,史十六人,監事十人。(從九品上。)令掌導擇米麥之事。丞為之貳。凡九穀之用,隨其精粗、差其耗損而供之。

太原、永豐、龍門諸倉:每倉監一人,(正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上。)錄事一人,典事六人,府二人,史四人,掌固四人。倉監掌倉窖儲積之事。丞為之貳。凡出納帳紙,歲終上於寺司。

司竹監:監一人,(正七品下。)副監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上。)錄事一人,府二人,史四人,典事三十人,掌固四人。司竹監掌植養園竹。副監為之貳。歲終,以竹功之多少為考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