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大將軍各一員,(正三品下。)將軍各二員。(從三品下。)羽林將軍統領北衛禁兵之法令,而督攝左右廂飛騎之儀仗,以統諸曹之職。若大朝會,率其儀仗以周衛階陛。大駕行幸,則夾道馳而為內仗。凡飛騎每月番上者,皆據其名歷而配於所職。其飛騎仗或有敕上南衙者,則大將軍承墨敕白移於金吾引駕仗,引駕仗官與監門覆奏,又降墨敕,然後得入。

長史、錄事參軍、倉兵胄三曹參軍、(品秩如諸衛。)司階、中候、司戈、執戟,(如千衛品秩、人數。)翊府中郎將、左右郎將、錄事、兵曹、校尉、旅帥、隊正、副隊正。(人數、品秩如諸衛。)

左右龍武軍(初,太宗選飛騎之尤驍健者,別署百騎,以為翊衛之備。天后初,加置千騎,中宗加置萬騎,分為左右營,置使以領之。自開元以來,與左右羽林軍名曰北門四軍。開元二十七年,改為左右龍武軍,官員同羽林軍也。)

大將軍一員,(正三品。)將軍二員。(從三品。)

長史一人,錄事參軍事一人,錄事一人,史二人,倉兵胄三曹參軍事各一人。(隨曹有府、史、掌固人數。)司階二人,中候三人,司戈、執戟各五人,長上各十人。(右件官員階品、人數、職掌,如羽林軍也。)

左右神武軍(至德二年,肅宗在鳳翔置。初,貞觀中置北衛七營,後改為左右羽林軍。皆選才力驍勇者充,每月一營十人為番當上。又置左右龍武軍,皆唐元功臣子弟並外州人。如宿衛兵,分日上下。肅宗在鳳翔,方收京城,以羽林軍減耗,寇難未息,乃別置神武軍,同羽林制度官吏,謂之北衙六軍。又置衙前射生手千餘人,謂之左右英武軍。非六軍之例也。乾元二年十月敕,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官員並升同金吾四衛,置大將軍二人,將軍二人也。)

左右神策軍(上元中,以北衙軍使衛伯玉為神策軍節度使,鎮陝州,以拒東寇,以中使魚朝恩為觀軍容使,監伯玉軍。及伯玉入為羽林帥,出為荊南節度使,朝恩專統神策軍,鎮陝。廣德元年,吐蕃犯京師,代宗避狄幸陝,朝恩以神策軍迎扈。及永泰元年,吐蕃犯京畿,朝恩以神策兵屯於苑中。自是,神策軍恆以中官為帥。建中末,盜發京師,竇文場以神策軍扈蹕山南。及還京師,賞勞無比。貞元中,特置神策軍護軍中尉,以中官為之,時號兩軍中尉。貞元已後,中尉之權傾於天下,人主廢立,皆出其可否,事見《宦者傳》也。)

大將軍各二員,(正三品。貞元二年九月敕,改神策左右廂為左右軍,置大將軍各二人,正三品。)將軍各二員。(從三品。至貞元三年五月,敕左、右神策將軍各加二員,左、右神武將軍各加一員也。)

神威軍(本號殿前射生左右廂,貞元二年九月改殿前左右射生軍,三年四月改為左右神威軍,非六軍之例也。)

大將軍二員,(正三品。)將軍二員。(從三品。)職田、俸錢、手力、糧料等,同六軍諸衛。

六軍統軍(興元元年正月二十九日敕,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各置統軍一人,秩從二品。)

十六衛上將軍(舊無此官。貞元二年九月一日敕:"六軍先有敕,各置統軍一人,十六衛宜各置上將軍一員,秩從二品。其左右衛及左右金吾衛上將軍俸料、隨軍人馬等,並同六軍統軍。其諸衛上將軍,次統軍例支給。"貞元二年九月十三日,六軍十二衛上將軍,並放入宿,已後為例也。)

諸府(隋置驃騎、鷹揚等府,凡天下守戍兵,不成軍曰牙,府有上中下也。)

折衝都尉各一人,(上府,都尉正四品上。中府,從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武德中,采隋折衝、果毅郎將之名,改統軍為折衝都尉,別將為果毅都尉。)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上府,果毅從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從六品下。隋煬帝置果毅郎將,國家置折衝都尉。)別將各一人,(上府,別將正七品下。中府,從七品上。下府,從七品下。)

長史一人,(上府,正七品下。中府,從七品上。下府,從七品下。)兵曹參軍一人,(上府,從八品下。中府,正九品上。下府,從九品下也。)錄事一人,校尉五人。每校尉,旅帥二人,每旅帥,隊正、副隊正各二人。諸府折衝都尉掌領五校之屬,以備宿衛,以從師役,總其戎具、資糧、差點、教習之法令。凡衛士,三百人為一團,以校尉領之,以便習騎射者為越騎,余為步兵。其團,十人為火,火備六馱之馬。每歲十一月,以衛士帳上尚書省天下兵馬之數以聞。凡兵馬在府,每歲季冬,折衝都尉率五校之屬以教其軍陣、戰鬥之法也。(具有教習簿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