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永昌元年,置左、右司員外郎各一員。天授二年,增置左、右補闕、拾遣各三員,通滿五員。長壽二年,增夏官侍郎三員。大足元年,加營繕少匠一員,左右羽林衛各增置將軍一員。洛、雍、並、荊、揚、益六州,置左、右司馬各一員。長安三年,增置司勛員外郎一員,地官依舊置侍郎一員,洛、並及三大都督府司馬宜依舊置一員。神龍元年二月,台閣官名,並依永淳已前故事。廢左、右司員外郎。左右千牛衛各置大將軍一員。東都置太廟官吏,增置太常、大理少卿各一員。二年,又置員外官凡二千餘人。超授閹官七品已上員外者,又千餘人。十二月,復置左右司員外郎各一員。景雲二年,復置太子左、右諭德、太子左、右贊善大夫各兩員。雍、洛及大都督府長史加為三品階,別駕致敬,依前。太極元年,光祿、大理、鴻臚、太府、衛尉、宗正,各增置少卿一員。秘書少監、國子司業、少府少監、將作少匠、左右台中丞,各增置一員。雍、洛二州及益、並、荊、揚四大都督府,各增置司馬一員,分為左、右司馬。

開元元年十二月,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中書省為紫微省,門下省為黃門省,侍中為監。雍州為京兆府,洛州為河南府。長史為尹,司馬為少尹,錄事參軍為司錄參軍,余司改司為曹。五年九月,紫微省依舊為中書省,黃門省為門下省,黃門監為侍中。二十四年九月,改主爵為司封。天寶元年二月,侍中改為左相,中書令改為右相,左、右丞相依舊為僕射,黃門侍郎為門下侍郎。改州為郡,刺史為太守。十一載正月,改吏部為文部,兵部為武部,刑部為憲部。其行內諸司有部者並改。改駕部為司駕,改庫部為司庫,金部為司金,倉部為司儲,比部為司計,祠部為司禋,膳部為司膳,虞部為司虞,水部為司水。將作大匠為監,少匠為少監。至德二載十二月敕:"近日所改百司額及郡名並官名,一切依故事。"於是侍中、中書令、兵吏部等並仍舊。罷郡為州,復以太守為刺史。

正第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已上職事官。)王。(爵。《武德令》有天策上將,九年省。)

從第一品

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及特進不帶職事官者,朝參祿俸並同職事,仍隸吏部也。)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已上職事官。)驃騎大將軍、(武散官。)嗣王、郡王、國公。(爵。)

正第二品

特進、(文散官。)輔國大將軍、(武散官。)開國郡公、(爵。《武德令》唯有公、侯、伯、子、男,貞觀十一年加開國之稱也。)上柱國。(勛官。《武德令》有尚書令,龍朔二年省。自是正第二品無職事官。)

從第二品

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揚、幽、潞、陝、靈。)大都護、(單于、安西,已上職事官。)光祿大夫、(文散官,)鎮軍大將軍、(武散官。)開國縣公、(爵。)柱國。(勛官。)

正第三品

侍中、中書令、吏部尚書、(舊班在左相上,《開元令》移在下。)門下侍郎、中書侍郎、(舊班正四品上,大曆二年升。)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左右英武六軍大將軍、左右千牛衛大將軍、(自左右衛已下,並為武職事官。)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武德令》,禮部次吏部,兵部次之,民部次之。貞觀年改以民部次禮部,兵部次之。則天初又改以戶部次吏部,禮部次之,兵部次之。)太子賓客、(舊兼職無品,《開元前令》定入官品也。)太常卿、宗正卿、(天寶初升入正三品也。)太子詹事、左右散騎常侍、(舊班從三品,廣德年升。)內侍監、(唐初舊制,內侍省無三品官,內侍四員,秩四品。天寶十三年十二月,玄宗以中官高力士、袁思藝承恩遇,特置內侍監兩員,秩三品,以授之。)中都督、上都護、(已上除八大將軍,並為文職事官。)金紫光祿大夫、(文散官。)冠軍大將軍、(武散官。)懷化大將軍、(顯慶三年置,以授初附首領,仍隸諸衛也。)上護軍。(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