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集語》卷二



《呂氏春秋·孝行覽》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足,瘳而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人問之曰:"夫子下堂而傷足,瘳而數月不出,猶有憂色,敢問其故?"樂正子春曰:"善乎而問之。吾聞之曾子,曾子聞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不虧其身,不損其形,可謂孝矣。'君子無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憂。"

《大戴禮·曾子大孝》 夫子曰:"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荀子·子道》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孔子不對。孔子趨出,以語子貢曰:"向者君問丘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丘不對,賜以為何如?"子貢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

《荀子·子道》 子路問於孔子曰:"有人於此,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然而無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辭不遜與?色不順與?古之人有言曰:'衣與繆與,不女聊。'今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無此三者,則何以為而無孝之名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語汝。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彰,友之過也。故君子入則篤行,出則友賢,何為而無孝之名也?"

《韓詩外傳》九 子路曰:"有人於斯,夙興夜寐,手足胼胝而面目黧黑,樹藝五穀,以事其親,而無孝子之名者,何也?"孔子曰:"吾意者身未敬邪?色不順邪?辭不遜邪?古人有言曰:'衣歟食歟,曾不爾即。'""子勞以事其親,無此三者,何為無孝之名?意者所友,非仁人邪?""坐!語汝。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便也。是以君子入則篤孝,出則友賢,何為其無孝子之名?"

《莊子·寓言》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鍾,不洎,吾心悲。"弟子問於仲尼曰:"若參者,可謂無所縣其罪乎?"曰:"既已縣矣。夫無所縣者,可以有哀乎?彼視三釜、三千鍾,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

《韓非子·五蠹》 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

《呂氏春秋·仲冬紀·當務》 楚有直躬者,其父竊羊而謁之上。上執而將誅之,直躬者請代之。將誅矣,告吏曰:"父竊羊而謁之,不亦信乎!父誅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誅之,國將有不誅者乎!"荊王聞之,乃不誅也。孔子聞之,曰:"異哉!直躬之為信也,一父而載取名焉。"

《新序·雜事》一 昔者,舜自耕稼陶漁而躬孝友,父瞽瞍頑、母嚚及弟象傲皆下愚不移,舜盡孝道以供養瞽瞍,瞽瞍與象為浚井塗廩之謀,欲以殺舜。舜孝益篤,出田則號泣,年五十猶嬰兒慕,可謂至孝矣。故耕於歷山,歷山之耕者讓畔;陶於河濱,河濱之陶者器不苦窳;漁於雷澤,雷澤之漁者分均。及立為天子,天下化之,蠻夷率服。北發渠搜,南撫交阯,莫不慕義,麟鳳在郊。故孔子曰:"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舜之謂也。"孔子在州里,篤行孝道,居於闕黨,闕黨之子弟畋漁,分有親者得多,孝以化之也。是以七十二子自遠方至,服從其德。

《說苑·建本》 孔子曰:"行身有六本,本立焉,然後為君子。立體有義矣,而孝為本;處喪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隊矣,而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能為本;居國有禮矣,而嗣為本;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

《說苑·建本》 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於孝。"

《說苑·權謀》 魯公索氏將祭而亡其牲,孔子聞之曰:"公索氏比及三年必亡矣。"後一年而亡。弟子問曰:"昔公索氏亡牲,夫子曰:'比及三年必亡矣。'今期年而亡,夫子何以知其將亡也?"孔子曰:"祭之為言索也。索也者,盡也,乃孝子所以自盡於親也。至祭而亡其牲,則余所亡者多矣,吾以此知其將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