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集語》卷十

 

論政九

《尚書大傳》 子曰:"古之聽民者,察貧窮,哀孤獨,矜寡,宥老幼,不肖無告,有過必赦,小罪勿增,大罪勿累,老弱不受刑,有過不受罰。故老而受刑謂之悖,弱而受刑謂之漊,不赦有過謂之賊,逆率過以小謂之枳。故與其殺不辜,寧失有罪;與其增以有罪,寧失過以有赦。"

《尚書大傳》 孔子如衛,人謂曰:"公甫不能聽訟。"子曰:"非公甫之不能聽獄也。公甫之聽獄也,有罪者懼,無罪者恥,民近禮矣。"

《尚書大傳》 子曰:"聽訟雖得其指,必哀矜之。死者不可復生,斷者不可復續也。《書》曰:'哀矜折獄。'"

《尚書大傳》 子曰:"吳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其刑重而不勝,由無禮也。中國之教,內外有分,男女不同椸枷,不同巾櫛。其刑重而勝,由有禮也。語曰:'夏後不殺不刑,罰有罪而民不輕犯,死罰二千鸑。'"

《尚書大傳》 子曰:"今之聽民者,求所以殺之;古之聽民者,求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之之道,乃刑殺,君與臣會焉。"

《尚書大傳》 孔子曰:"古之刑者省之,今之刑者繁之。其教,古者有禮然後有刑,是以刑省也。今也反是,無禮而齊之以刑,是以繁也。《書》曰:'伯夷降典禮,折民以刑。'謂有禮然後有刑也。又曰:'茲殷罰有倫。'今也反是,諸侯不同聽,每君異法,聽無有倫,是故法之難也。"

《後漢·五行志》注引《尚書大傳》鄭注 孔子說《春秋》曰:"政以不由王出,不得為政,則王君出政之號也。"

《韓詩外傳》二 高牆豐上激下,未必崩也。降雨興,流潦至,則崩必先矣。草木根荄淺,未必撅也。飄風興,暴雨墜,則撅必先矣。君子居是邦也,不崇仁義,尊賢臣,以理萬物,未必亡也。一旦有非常之變,諸侯交爭,人趨車馳,迫然禍至,乃始憂愁,乾喉焦唇,仰天而嘆,庶幾乎望其安也,不亦晚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後。嗟乎!雖悔無及矣。"

《說苑·建本》 豐牆紘下,未必崩也;流行潦至,壞必先矣。樹本淺、根垓不深,未必撅也;飄風起,暴雨至,拔必先矣。君子居於是國,不崇仁義,不尊賢臣,未必亡也。然一旦有非常之變,車馳人走,指而禍至,乃始乾喉焦唇,仰天而嘆,庶幾焉天其救之,不亦難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後,雖悔無及矣。"

《韓詩外傳》二 傳曰:"孔子云:美哉,顏無父之御也,馬知後有與而輕之,知上有人而愛之。馬親其正而愛其事,如使馬能言,彼將必曰:'樂哉,今日之騶也!'至於顏淪,少衰矣。馬知後有輿而輕之,知上有人而敬之。馬親其正而敬其事,如使馬能言,彼將必曰:'騶來!其人之使我也。'至於顏夷而衰焉。馬知後有輿而重之,知上有人而畏之。馬親其正而畏其事,如使馬能言,彼將必曰:'騶來!騶來!女不騶,彼將殺女。'故御馬有法矣,御民有道矣,法得則馬和而歡,道得則民安而集。《詩》曰:'執轡如組,兩驂如舞。'"此之謂也。

《韓詩外傳》三 傳曰:"宋大水,魯人吊之曰:'天降淫雨,害於粢盛,延及君地,以憂執政,使臣敬吊。'宋人應之曰:'寡人不仁,齋戒不修,使民不時,天加以災,又遺君憂。拜命之辱。'孔子聞之曰:'宋國其庶幾矣!'弟子曰:'何謂?'孔子曰:'昔桀紂不任其過,其亡也忽焉。成、湯、文王知任其過,其興也勃焉。過而改之,是不過也。'宋人聞之,乃夙興夜寐,吊死問疾,戮力宇內。三歲,年豐政平。"

《韓詩外傳》六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過之,入境而善之,曰:"由恭敬以信矣。"入邑,曰:"善哉!由忠信以寬矣。"至庭,曰:"善哉!由明察以斷矣。"子貢執轡而問曰:"夫子未見由而三稱善,可得聞乎?"孔子曰:"入其境,田疇甚易,草萊甚辟,此恭敬以信,故民盡力。入其邑,墉屋甚尊,樹木甚茂,此忠信以寬,其民不偷。入其庭,甚閒,此明察以斷,故民不擾也。"

《韓詩外傳》八 子賤治單父,其民附。孔子曰:"告丘之所以治之者。"對曰:"不齊時發倉廩,振困窮,補不足。"孔子曰:"是小人附耳,未也。"對曰:"賞有能,招賢才,退不肖。"孔子曰:"是士附耳,未也。"對曰:"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有二人,所師者一人。"孔子曰:"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足以教弟矣;所友者十有二人,足以祛壅蔽矣;所師者一人,足以慮無失策,舉無敗功矣。惜乎不齊為之大功,乃與堯舜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