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校釋》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

高亨曰:此句當作“治大國若居下流”,轉寫挩“治”字“若”字,而“居”字又訛為“者”字也。河上註:“治大國當如居下流。”是河上本原作“治大國若居下流”,其證一也。王註:“江海居大而處下,則百川流之;大國居大而處下,則天下流之。故曰‘大國下流’也。”末句當作“故曰‘治大國若居下流’也”,轉寫挩字。蓋王以江海之處下喻大國之處下,即釋經文“若”字,“處下”即釋“ 居下”,是王本原有“若”字“居”字無“者”字,明矣。其證二也。釋文“邪”字“牝”字之間出“治”字,云:“直吏反。”是陸所據王本原有“治”字,明矣。其證三也。“治大國若居下流”與上章“治大國若烹小鮮”句法一律,文有訛挩,遂不可讀矣。論語陽貨篇:“惡居下流而訕上者。”子張篇:“君子惡居下流。”可證“居下流”為古代習用語。居下流者不敢自滿自傲,故老子取焉。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靜勝牝,以靜為下。

嚴可均曰:“天下之牝”,御注作“之交”,高翿作“之交牝”。“牡常以靜勝牝”,各本作“牝常以靜勝牡”。魏稼孫曰:嚴分“ 天下之牝”及“牡常以靜勝牝”為二條。按各本作“牝常以靜勝牡”,當以六字為句,如此刻則似“天下之牝牡”一句,“常以靜勝”一句,“牝以靜為下”句。

謙之案:“天下之交”,敦煌辛本及遂州本“交”作“郊”,成玄英曰:“郊,郊外也。”又“天下之郊”重疊,成曰:“‘天下之郊’牒前,又以生後句也,無上‘牝’字。”嚴遵本作“大國者,天下之所流,天下之所交”,無“常”字,下“以”上有“牝”字。範本作:“天下之下流,天下之所交也。天下之牲,牝常以靜勝牡,以其靜,故為下也。”傅本末句同範本,“靜”作“靖”。磻溪、樓正、顧歡、高翿作“天下之交牝”,敦、遂二本無“以靜為下”句。諸本紛異,碑本句讀從嚴可均,惟第三句當從諸河上本作“牝常以靜勝牡”。

蓋“天下之牝”猶言天下之母也。二十五章“以為天下母”,說文:“母,牧也。”段註:“牧者,養人者也。以譬人之乳子,引申之,凡能生以啟後者,皆曰母。”牝,畜母也,雌也,主生養人,故與“母”同義。下雲“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兼畜人者,即善生養人,乃言牝也。吳澄註:“牝不先動以求牡,牡常先動以求牝。動求者招損,靜俟者受益,故曰‘以靜勝牡’。動求者居上,靜俟者居下,故曰‘以靜為下’。”吳說得之。

又案:“靜”字,敦煌辛本作“?”,傅本作“靖”。“靜”、“?”、“靖”三字可通用。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三出“靜”字,引古老子作□。又出“?”字,引古老子作□、□、□,卷四出“淨”字,引古老子字與“?”字下所引同,引籀韻作□,惟無“靖”字。蓋“靖”即“淨”字。四十五章“清靜以為天下正”,敦煌己本“靜”作“淨”,知“靜”、“淨”、“靖”三字互通。

又案“交”字,即六十章“故得交歸”之“交”。吳澄曰:“交,會也。大國者,諸小國之交會,如水之下流,為天下眾水之交會也。”可見遂州本以“交”為“郊”,與磻溪、諸本以“交牝”連文,均誤。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嚴可均曰:“則取大國”,御注作“則聚”。

羅振玉曰:御注本、敦煌辛本均作“聚”,下“而取”同。

謙之案:遂州、顧歡、道藏河上本、趙至堅本亦作“聚”。成玄英疏:“小國自知卑下,守分雌柔,聚於大國之中,欽風慕義也。”又曰:“小國用柔,故聚於大國;大國用下,故取得萬國之歡心。用下則同,聚取斯別,故言或也。”知成疏下句下“取”亦作“聚”。又“取”下,傅本皆有“於”字。勞健曰:“聚”字諸本多誤同上句,亦作“取”。開元本、敦煌唐寫本,周氏殘片與道藏龍興碑本、趙至堅本皆作“聚”,是也。聚者猶言附保,即下章“不善,人所保”之義。諸作“取”者,當是“埂敝訛。說文:“梗積也。”徐鍇曰:“古之人以聚物之聚為埂!卑創俗腫詽h以來,相承用為“最”字,如蔡湛頌碑“三載勳埂保即其例。是必傳寫者不識“埂弊直玖x,乃妄去“?”作“取”,注家多因而曲為之說,實不可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