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校釋》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嚴可均曰:“其脆易破”,河上作“其膬”,王弼作“易泮”。

羅振玉曰:“易泮”,景龍、御注、景福、敦煌庚、辛、壬諸本均作“破”。 武內義雄曰:敦、遂二本“脆”作“毳”。

謙之案:範本“脆”作“?”,“破”與傅本作“判”。范曰:“判,分也。王弼、司馬公同古本。”是范所見王本作“判”。“泮”“判”字通。遂州、邢玄、磻溪、樓正、柰卷、河上、嚴、顧、趙及治要引均作“破”。又“脆”字,敦、遂二本作“毳”。釋文曰:“河上本作膬。”又七十六章“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遂本作“柔毳”。“脆”即說文“?”字。一切經音義卷十四引說文“?”作“ 小耎易斷也”,卷三十二引作“少肉耎易斷也”,與二徐本及玉篇引均合。惟卷三引有“或作膬”三字,田潛說文箋卷四以為是“□”為“?”之或體。二徐本“膬”訓“耎易破也”,別為一字。周禮釋文謂字書無“?”字,但有“膬”字。李善於魏都、七發分引此二字,固可證有“?”字。慧琳引“或作膬”,尤足證“?”“膬”為一字。玉篇“?”“膬”音訓相同,亦是一證。惟“脆”當從範本作“?”,作“脆”俗。“毳”,當從古文作“膬”。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五引古老子正作“?”。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

羅振玉曰:敦煌庚本“於”下有“其”字。

謙之案:賈誼新書審微篇引老聃同此石。傅、範本兩“於”字並作“乎”,史記蘇秦傳引“於”並作“其”,下並有“也”字。吳志孫策傳引同敦本。嚴遵本二“於”字並無。

又大田晴軒曰:“尚書周官:‘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王西莊後案以為用此章之語。”又案景龍、羅卷、柰卷“亂”均作“□”,俗字。案字鑑四:“亂,說文從乙從□。俗作□。”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羅振玉曰:“層”,敦煌庚本作“成”,辛本作“重”,壬本作“曾”。

謙之案:類聚八八引首二句,六二引下二句,均同。“毫”,慶陽、羅卷、柰卷、高翿、傅、范均作“豪”。傅“抱”作“袌”。又“層”,傅、范作“成”,遂州、嚴遵作“重”。說文:“層,重屋也。”呂覽音初篇“有娀氏有二佚女,為之九成之臺”,高註:“成猶重也。”又爾雅以丘一重、再重為一成。楚辭九問:“璜臺十成。”十成即十重也。成、層、重義同。

高亨曰:“累”當讀為虆,土籠也。起於累土,猶言起於蕢土也。淮南子說山篇“針成幕,虆成城,事之成敗,必由小生”,高註:“虆,土籠也。”字亦作“虆”。孟子滕文公篇“虆梩而掩之”,劉熙註:“虆,盛土籠也。”(音義“虆”或作“虆”)字又作“螺”。越絕書:“越人使干戈人一嵬烈栽嶂。”司馬貞曰:“幔小竹籠以盛土也。”又或作“纍”。管子山國軌篇“梩籠纍箕”(據王念孫讀書雜志校),是也。“纍”即“累”之正字。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羅振玉曰:敦煌辛本“千里之行”作“而百刃之高”,“始”作“起”。

謙之案:遂州本、趙志堅本作“百刃之高”,“始”作“起”。嚴遵本“刃”作“仞”。成玄英曰:“河上本作‘千里’,此言‘百仞’,七尺曰仞。”是成與嚴同。

馬敘倫曰:言遠亦得稱仞。然古書言仞,皆屬於高。疑上“九層”句,蓋有作“百仞”者,傳寫乃以誤易“千里”耳。

謙之案:荀子勸學篇云:“蹞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蓋本此文。足證“千里之行”是故書。

為者敗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故無失。

嚴可均曰:河上無“是以”。

羅振玉曰:景福、敦煌庚、壬三本均無“是以”二字。又敦煌壬本“無執”上有“聖人”二字。

謙之案:柰卷與敦煌壬本同,嚴本“是以”作“故”,下二“故”字作“則”。又碑本“□”字乃“執”之別構。

奚侗曰:四句與上下文誼不相屬。此第二十九章中文,彼章挩下二句,誤羼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