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四章


中涼了半截。他初到伏牛山得勝寨的時候,只覺得闖王豁達大度,虛懷若谷,常同
他謀劃大事,毫無隔閡。但是近一年來,隨著闖王的人馬強盛,聲望烜赫,對待他
漸漸地不似往日那樣推心置腹,無話不談。他也看見,宋獻策以軍師之尊,有時有
所建議也只能見機行事,適可而止。這種情形,一半由於闖王地位崇高,非復往日
困難挫折處境,一半由於闖王軍中的大小將領十之八九是陝西人,且系久共患難的
舊人,對河南人有形無形中有畛域之分,以客人相看,所以連宋獻策在闖王同他議
論陝西將領時,也儘量不置可否或不深言是非。想著這些情況,李岩對他將向闖王
面陳的極關重要的建議,不免猶豫。
片刻過後,他轉念李闖王對於指揮作戰,確實是古今少有的大軍統帥,類似唐
太宗。三天前,闖王召集重要將領和牛、宋等幕僚密商殲敵之計,大家都認為左良
玉一旦逃走,可能從杞縣、太康,直奔陳州,觀望形勢。如果追得急,使他不能在
陳州立腳,他將向汝寧、信陽逃去。一年來他在信陽一帶駐軍較久,地理很熟,可
以憑險據守,而那一帶得到糧食也較容易。也有人認為左良玉逃跑時可能走通許、
扶溝大道,直奔郾城,扼沙河據守,如同今年二月間的情形一樣。如他被逼過緊,
在郾城立腳不住,將從西平、遂平、確山一路退回信陽。當時連宋獻策也想著左良
玉會往國城和信陽逃走。當大家紛紛議論時候,闖王只是靜聽,一言不發。臨到決
斷時候,他力排眾議,斷定左良玉必將從許昌、葉縣、南陽奔往襄陽,應該在尉氏
到許昌之間伏兵截殺。許多將領認為從朱仙鎮奔往襄陽,路途最遠,沿路旱災嚴重,
久經兵燙,城鄉殘破,人煙稀少,糧食十分困難,擔心左良玉不會從這條路逃走。
闖王將道理說出之後,他和宋獻策十分吃驚,深佩闖王的智慮過人。可是還有一些
將領,包括號稱足智多謀的曹操在內,還有些半信半疑。事後證明,闖王真是料敵
如神,左良玉果然在尉氏境內全軍覆沒,僥倖保留住一條性命逃往襄陽。從這些方
面去想,李岩相信李闖王必會採納他的建議。於是他不再心中猶豫,帶著興奮的情
緒對自己說:
“不用怕,要當面向闖王建議。這,這確實是經營中原的一條上策,不應遲誤,
坐失良機!”
李自成從水坡集出來,馳回朱仙鎮西北十五里處的老營,走進大帳,不吃東西,
匆匆脫去衣服,倒頭便睡。一則因為十分睏倦二則因為大戰勝利,心上猛然輕鬆,
所以睡得十分香甜,不時扯起一陣鼾聲。吳汝義也躺在旁邊的帳中睡了。雙喜因提
前回來,已經睡過一陣,如今坐在前邊的軍帳中侍候,仍在經常打盹。周圍戒備很
嚴,不許喧譁,不許閒人走近大元帥的帳篷。有些將領因事來見大元帥稟報和請示,
不等他們走近大帳便被士兵擋住,告訴他們大元帥正在休息,不要驚駕。也有人有
比較緊急的要事,就由傳事的頭目稟知雙喜,由雙喜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