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趙重華,雲南太和人。七歲時,父廷瑞游江湖間,久不返。重華長,謁郡守請路引,榜其背曰:“萬里尋親。”別書父年貌、邑里數千紙,所歷都會州縣遍張之。西禱武當山,經太子岩,岩陰有字曰:“嘉靖四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趙廷瑞朝山至此。”重華讀之,慟曰:“吾父果過此,今吾之來月日正同,可卜相逢矣。”遂書其後曰:“萬曆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趙廷瑞之子重華,尋父至此。”久之竟無所遇。過丹陽,盜攫其資,所遺獨路引。且行且乞,遇一老僧呼問其故,笑曰:“汝父客無錫南禪寺中。”語訖忽不見。重華急趨至寺,果其父,出路引示之,相與慟哭。留數日,乃還雲南。

是時,有謝廣者,祁門人。父求仙不返,廣娶婦七日即別母求父,遇於開封逆旅中。父乘間復脫去。廣跋涉四方者垂二十年,終不得父,聞者哀之。

王世名,字時望,武義人。父良,與族子俊同居爭屋,為俊毆死。世名年十七,恐殘父屍,不忍就理,乃佯聽其輸田議和。凡田所入,輒易價封識。俊有所饋,亦佯受之。而潛繪父像懸密室,繪己像於旁,帶刀侍,朝夕泣拜,且購一刃,銘“報仇”二字,母妻不知也。服闋,為諸生。及生子數月,謂母妻曰:“吾已有後,可以死矣。”一日,俊自外醉歸,世名挺刃迎擊之,立斃。出號於眾,入白母,即取前封識者詣吏請死。時萬曆九年二月,去父死六年矣。知縣陳某曰:“此孝子也,不可置獄。”別館之,而上其事於府。府檄金華知縣汪大受來訊。世名請死,大受曰:“檢屍有傷,爾可無死。”曰:“吾惟不忍殘父屍,以至今日。不然,何待六年。乞放歸辭母乃就死。”許之。歸,母迎而泣。世名曰:“身者,父之遺也。以父之遺為父死,雖離母,得從父矣,何憾。”頃之,大受至,縣人奔走直世名者以千計。大受乃令人舁致父棺,將開視之。世名大慟,以頭觸階石,血流殷地。大受及旁觀者鹹為隕涕,乃令舁柩去,將白上官免檢屍,以全孝子。世名曰:“此非法也,非法無君,何以生為。”遂不食而死。妻俞氏,撫孤三載,自縊以殉,旌其門曰孝烈。

李文詠,崑山諸生。父大經,沂水知縣。萬曆二十七年,父寢室被火。文詠突入,將父抱出,而榱棟盡覆,父子俱焚死。火息,入視,屍猶覆其父,父存全體,文詠但餘一股。

王應元,武隆人。力農養父。父醉臥,家失火。應元自外趨烈焰中,竟不能出,抱父死。

唐治,黃岡人。父柩在堂,鄰居火,治盡出資財募人舁柩,人各自顧,無應者。或挽之出,泣曰:“父柩在此,我死不出。”火息,後堂巋然獨存,柩亦無恙,而治竟熏灼伏柩死。萬曆中旌表。

許恩,蘄水人。夜半鄰家失火,恩驚出,遍尋母不得,復突入,遂與母俱焚。

馮象臨,慈谿諸生。家被火,遍覓父母,煙焰彌空,迷失庭戶。象臨大呼,初得母,即從火中負出。再入負父,並挾一弟以出,半體已焦爛。聞妹尚留臥內,母號呼,將自入,亟止之,觸烈焰攜妹出,竟灼爛而死。事聞,賜旌。

後有龔作梅者,陳州人。年十七,父母俱亡,殯於舍。闖賊火民居,作梅跪柩前焚死。

孔金,山陽人。父早亡,母謝氏,遺腹三月而生金。母為大賈杜言逼娶,投河死。金長,屢訟於官,不勝。言行賄欲斃金,金乃乞食走闕下,擊登聞鼓訴冤,不得達。還墓所,晝夜號泣。里人劉清等陳其事於府,知府張守約異之,召閭族媒氏質實,坐言大辟。未幾守約卒,言夤緣免。金復號訴不已,被箠無完膚。已而撫按理舊牘,仍坐言大辟,迄死獄中。金子良亦有孝行,父病,刲股為羹以進,鏇愈。比卒,廬墓哀毀。萬曆四十三年,父子並得旌。

楊通照、通傑,銅仁人。母周氏有疾,兄弟爭拜禱,求以身代。閱三年,不入內室。萬曆三十六年,群苗流劫,至其家,母被執去。二人追斗數十里,被傷不顧。至鬼空溪,見賊縶母,大罵,聲震山谷,橫擊萬眾中,為賊所磔死。通照年二十五,通傑年二十二。泰昌元年,巡撫李枟、巡按史永安上其事,旌曰雙孝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