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解》養生主第三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司馬云: “公文姓,軒名,宋人。”簡文云:“右師,官名。” “是何人也?惡乎介也?介,一足。天與,其人與?”司馬云: “為天命與,抑人事也?”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司馬云:“獨,一足。”按:此與德充符篇三兀者不同:介者天生,兀者人患。人之貌有與也。郭云:“兩足並行。”正成云:“與,共也。”宣云:“匹偶。” 與郭注皆非。周禮春官太蔔註:“與,謂予人物也。” 德充符篇:“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此句言人之貌有賦與之者,即天與之,非人為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形殘而神全也。知天則處順。二喻。 補介者,天之所與,即無異天與之以刑也。刑為天與,非由為惡,惟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已。夫不為惡,且有如右師之受天刑者,更何可為惡,以自近刑乎?此段喻為惡無近刑。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蘄同期。猶言不期而遇。李云:“樊,藩也,所以籠鳥〔一〕。” 正釋文:“蘄音祈,求也。樊音煩。”宣云:“雖飲食之艱如此,不求樊中之養。”韓詩外傳九: “君不見大澤中雉乎?五步一啄,終日乃飽,羽毛澤悅,光照於日月,奮翼爭鳴,聲響於陵澤者何?彼樂其志也。援置之囷倉中,常噣梁粟,不且時而飽,然獨羽毛憔悴,志氣益下,低頭不鳴。夫食豈不善哉?彼不得其志也。”武按:五步一噣,終日乃飽,言食飲之艱也。本文“十步一啄,百步一飲”,則更艱矣。至羽毛澤悅,聲響於陵澤,即本文所言之神王也。二者對照,意更明 顯。神雖王,不善也。” 釋文:“王,於況反。”不善,謂不自得。鳥在澤則適,在樊則拘;人束縛於榮華,必失所養。三喻。 正注非。此段言雉不求畜乎樊中者,以一入樊籠,便受囚拘,如韓傳所謂“羽毛憔悴”,“ 低頭不鳴”,何若飲啄澤中,放曠於自得之場?食飲雖艱,而身則適,身適而神自王也。然神雖王矣,在雉固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已,心固不自知其善也。以喻人有心為善,則必得名,何異雉之求畜乎樊中?蓋名。乃人之樊籠也。此段喻“為善無近名 ”。

〔一〕“鳥”,釋文作“雉”。

老聃死,司馬云:“老子。”按:老子不知其年,此借為說。 補釋文:“聃,吐藍反。”成云:“姓李,名耳,字伯陽,外字老聃。降生陳國苦縣。當周平王時,去周,西度流沙,適之罽賓。而內外諸經,竟無其跡。而此獨言死者,蓋莊子寓言耳。 ”又云:“老君降生、行教、升天,備載諸經,不具言也。”史記索隱曰:“許慎云:‘聃,耳漫也。'故名耳,字聃。”正義曰:“聃,耳漫無輪也。”秦失吊之,釋文:“失音逸。”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補世人吊友喪,必哭。今弟子見失僅號而不哭,疑其非友,故問。曰:“然。”補宣云: “是吾友。”“然則吊焉若此,可乎?”補弟子謂若此號而不哭,於吊友喪之禮可乎?曰:“ 然。補宣云:“可也。”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謂真人不死。正注非。文如海本“其人”作“至人”,亦非。成玄英本作“其人”,與此本同,是也。惟成謂其人指老君弟子言,則非。宋刻趙本、明世德堂本,均作“其人”,其,指老子言;人,世俗之人也。謂始也,吾以為老子乃世俗之人也,如為世俗之人,吾當以世俗弔喪之禮哭之。而今非也。補而今非世俗之人也,其死,亦非死也,乃是帝之縣解也,吾何為以世俗之禮哭焉?此與大宗師篇孟子反、子琴張於子桑戶死,相和而歌曰 “而已返其真,我猶為人猗”之意同。故此句。直貫注下文“適來”一段。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所謂“不言而信,不比而周”也。會,交際。言,稱譽。言老子誠能動物,我之不哭,自有說也。 正注非。彼,指哭者。言彼老少所以相會聚言哭於此,必有不求言哭而言哭者。言者,稱也。即老者稱之如子,少者稱之如母而哭之也。田子方篇云:“其諫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此正相同。老聃非老者之子。非少者之母,於天倫人情,不蘄乎如斯言哭,而竟言哭,是乃言哭之不當者,故下曰“遯天倍情”。秦失因弟子疑其吊而不哭,乃先舉哭之遯天倍情者反證之。是遯天倍情,忘其所受,釋文:“遯,又作遁。”是,謂老聃。情,乃惠子所謂情,見德充符篇。受者,受其成形。 正注非。是,指上老少之哭言。非母子,而哭之如母子,是逃遁乎天然之倫,倍加於常人之情,而忘乎其所受也。蓋母子之情,所受於天,今非母子,而哭如母子,故曰“忘其所受”。倍情,猶過情也。古者謂之遁天之刑。語又見列禦寇篇。德充符以孔子為天刑之,則知“遁天刑”是讚語。舊解並誤。 正注非。倍加常情,過於哀哭,足以傷生損性,無異受刑,故曰“遁天之刑”。遁天者,逃遁自然之天性也。則陽篇“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於此“遁天” 義同。可知非讚語,即德充符篇亦非讚語。王解均誤。 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釋文:“縣音玄。”成玄:“帝,天也。”按大宗師篇云:“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與此文大同。來去得失,皆謂生死。德充符郭注亦云:“生為我時,死為我順;時為我聚,順為我散也。天生人而情賦焉,縣也。冥情任運,是天之縣解也。” 補吳都賦註:“有系謂之縣,無謂之解。”武按:安時處順,哀樂不能入,是帝之縣解,非同夫世俗人之死也。此秦失所以號而不哭。此段再喻為惡無近刑。蓋遁天倍情,過於哀哭,為惡也;足以傷生損性,近刑也。

指窮於為薪,以指析木為薪,薪有窮時。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形雖往,而神常存,養生之究竟。薪有窮,火無盡。五喻。正注非。歷來修詞家,均以薪傳為師弟傳受之喻,謬誤相承,由來已久。不知此段以薪喻生,以火喻知,以薪傳火喻以生隨知。蓋薪有盡,而火無窮,以薪濟火,不知其薪之盡也。以喻生有涯而知無涯,以生隨知,不知其生之盡也。蓋儆人不當以生隨知也,即證明首段“ 吾生也有涯”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