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尋遷副都御史,再遷刑部侍郎。十二年,調兵部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統張所養劾將軍柯永蓁徇私縱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罷。遷左都御史。十三年,疏言:“福建耿精忠、廣西孫延齡皆叛應吳三桂,中間阻隔,賴有廣東。精忠將士舊駐其地,熟習山川形勢,倘與延齡合謀相犄角,則廣東勢危。江西境與福建、廣東接,倘侵據贛州南安,驛道中斷,餉阻郵梗。宜駐重兵通聲援。”上嘉納之。陝西提督王輔臣叛,河南巡撫佟鳳彩引疾,上已許之;文然言河南近陝西,流言方甚,鳳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視事,上為留鳳彩。

文然屢有論列,尤推本君身,請節慎起居。孝誠皇后崩,權攢鞏華城,上數臨視,文然密疏諫,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諫毀台事相擬,上亦受之,不怫也。十五年,授刑部尚書。時方更定條例,文然曰:“刃殺人一時,例殺人萬世,可無慎乎?”乃推明律意,鉤稽揅討,必劑於寬平,決獄有所平反,歸輒色喜。嘗疑獄有枉,爭之不得,退,長跪自責。又以明季用刑慘酷,奏除廷杖及鎮撫司諸非刑。十七年,卒,賜祭葬,謚端恪。

文然清介,里居幾不能自給,在官屏絕餽遺,晚益深研性命之學。子士基,官湖廣羅田知縣;士苾,官陝西朝邑知縣:皆有治行。

魏象樞,字環極,山西蔚州人。順治三年進士,選庶吉士。四年,授刑科給事中。疏言:“明季大弊未禁革者,督、撫、按聽用官舍太雜,道、府、州、縣胥隸太濫,請嚴予清釐。”報可。五年,劾安徽巡撫王懩受賕庇貪吏,懩坐罷。轉工科右給事中。時以滿、漢雜處不便,令商民徙居南城。象樞疏言:“南城地狹,商民賃買無房,拆蓋無地。請下部察官地官房,俾民輸銀承業。”復疏請更定會典。並下部議行。七年,轉刑科左給事中。

八年,世祖親政,有司有以私徵侵帑坐罪者,象樞疏陳其弊,請飭州縣依易知單造格眼冊,註明人戶姓名、糧銀、款目及蠲賑清數,上大吏覈驗,印發開徵;又請定布政使會計之法,以杜欺隱,立內外各官治事之限,以清稽滯:皆見施行。復疏言:“聖政方新,機務孔多,中外相望治平,非同昔日。上近巡京畿,輔臣當陪侍法從,盡啟沃之忠。倘遠有臨幸,亦宜諫止鑾輿,副保傅之責。”又因災變上言,謂天地之變,乃人事反常所致。語侵權貴尤急。九年,轉吏科都給事中。十年,大計,疏請復糾拾舊制,言官糾拾未得當,不宜反坐,下所司,著為令。因復疏言順治四年吏科左給事劉楗以糾拾被譴,宜予昭雪,上為復楗官。

總兵任珍失職怨望,並擅殺其家人,下九卿科道議罪,大學士陳名夏等二十八人,別為一議,象樞與焉。上責其徇黨負恩,下部議,罪應流,寬之,命留任。十一年,大學士寧完我劾名夏,辭連象樞,謂象樞與名夏姻家牛射斗有連,象樞糾劾有誤,吏部議降級,名夏改票罰俸,命逮問。象樞自陳素不識射斗,得免議。尋以名夏父子濟惡,言官不先事論劾,各科都給事中皆鐫秩,象樞降補詹事府主簿,稍遷光祿寺丞。十六年,以母老乞終養。

康熙十一年,母喪終,用大學士馮溥薦,授貴州道御史。入對,退而喜曰:“聖主在上,太平之業方始。不當以姑且補苴之言進。”乃分疏,言:“王道首教化,滿、漢臣僚宜敦家教。”“督撫任最重,有不容不盡之職分、不容不去之因循,宜責成互糾。”“制祿所以養廉,今罰俸例太嚴密,宜以記過示罰,增秩示恩。”“治河方亟,宜蓄人才備任使。”“戒淫侈宜正人心,勵風俗宜修禮制。”聖祖多予褒納。復疏糾湖南布政使劉顯貴侵公帑不當內升,給事中余司仁欺罔不法,皆坐黜。十二年,以歲滿加四品卿銜,尋擢左僉都御史。

十三年,歲三遷,至戶部侍郎。會西南用兵,措兵食,察帑藏,多所規畫。疏論籌餉,請確估價直,嚴覈關稅,慎用各直省布政使。十七年,授左都御史。疏言:“國家根本在百姓,百姓安危在督撫。原諸臣為百姓留膏血,為國家培元氣。臣不敢不為朝廷正紀綱,為臣子勵名節。”因上申明憲綱十事,上嘉其切中時弊。各直省舉劾屬吏多失當,江蘇嘉定知縣陸隴其有清名而被劾罷,象樞疏薦之。鎮江知府劉鼎溺職,題升糧道;山西絳州知州曹廷俞劣跡顯著,糾察不及:象樞疏劾之。磨勘順天鄉試卷,因陳科場諸弊,請設內簾監試御史;考核各直省學道,舉勞之辨、邵嘉,劾盧元培、程汝璞,上如其議以為黜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