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召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集解】:譙周曰:“周之支族,食邑於召,謂之召公。”【索隱】:召者,畿內菜地。奭始食於召,故曰召公。或說者以為文王受命,取岐周故墟周、召地分爵二公,故詩有周召二南,言皆在岐山之陽,故言南也。後武王封之北燕,在今幽州薊縣故城是也。亦以元子就封。而次子留周室代為召公。至宣王時,召穆公虎其後也。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集解】:世本曰:“居北燕。”宋忠曰:“有南燕,故云北燕。”
其在成王時,召王為三公: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集解】:何休曰:“陝者,蓋今弘農陝縣是也。”成王既幼,周公攝政,當國踐祚,召公疑之,作君奭。【集解】:孔安國曰:“尊之曰君,陳古以告之,故以名篇。”君奭不說周公。【集解】:馬融曰:“召公以周公既攝政致太平,功配文、武,不宜複列在臣位,故不說,以為周公苟貪寵也。”周公乃稱“湯時有伊尹,假於皇天;【集解】:孔安國曰:“伊摯佐湯,功至大天,謂致太平也。”鄭玄曰:“皇天,北極天帝也。”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假於上帝,巫鹹治王家;【集解】:孔安國曰:“伊陟、臣扈率伊尹之職,使其君不隕祖業,故至天之功不隕。巫鹹治王家,言其不及二臣。”馬融曰:“道至於上帝,謂奉天時也。”鄭玄曰:“上帝,太微中其所統也。”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集解】:孔安國曰:“時賢臣有如此巫賢也。賢,鹹子;巫,氏也。”在武丁時,則有若甘般:【集解】:孔安國曰:“高宗即位,甘般佐之。後有傅說。”率維茲有陳,保乂有殷”。【集解】:徐廣曰:“一無此九字。”駰案:王肅曰“循此數臣,有陳列之功,安治有殷也”。於是召公乃說。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正義】:今之棠梨樹也。括地誌云:“召伯廟在洛州壽安縣西北五里。召伯聽訟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伐其樹,後人懷其德,因立廟,有棠在九曲城東阜上。”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
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索隱】:並國史先失也。又自惠侯已下皆無名,亦不言屬,惟昭王父子有名,蓋在戰國時旁見他說耳。燕四十二代有二惠侯,二釐侯,二宣侯,三桓侯,二文侯,蓋國史微失本謚,故重耳。燕惠侯當周厲王奔彘,共和之時。
惠侯卒,子釐侯立。【正義】:釐音僖。是歲,周宣王初即位。釐侯二十一年,鄭桓公初封於鄭。三十六年,釐侯卒,子頃侯立。
頃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亂,為犬戎所弒。秦始列為諸侯。
二十四年,頃侯卒,子哀侯立。哀侯二年卒,子鄭侯立。【索隱】:按:諡法無鄭,鄭或是名。鄭侯三十六年卒,子繆侯立。
繆侯七年,而魯隱公元年也。十八年卒,子宣侯立。【索隱】:譙周曰:“系本謂燕自宣侯已上皆父子相傳無及,故系家桓侯已下並不言屬,以其難明故也。”按:今系本無燕代系,宋忠依太史公書以補其闕,尋徐廣作音尚引系本,蓋近代始散佚耳。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集解】:徐廣曰:“古史考曰世家自宣侯已下不說其屬,以其難明故也。”桓侯七年卒,【集解】:世本曰:“桓侯徙臨易。”宋忠曰:“今河間易縣是也。”子莊公立。
莊公十二年,齊桓公始霸。十六年,與宋、衛共伐周惠王,惠王出奔溫,立惠王弟穨為周王。【集解】:譙周曰:“按春秋傳,燕與子穨逐周惠王者,乃南燕姞姓也。世家以為北燕,失之。”【索隱】:譙周雲據左氏燕與衛伐周惠王乃是南燕姞姓,而系家以為北燕伯,故著史考雲“此燕是姞姓”。今檢左氏莊十九年“衛師、燕師伐周”,二十年傳雲“執燕仲父”,三十年“齊伐山戎”,傳曰“謀山戎,以其病燕故也。”據傳文及此記,元是北燕不疑。杜君妄說仲父是南燕伯,為伐周故。且燕、衛俱是姬姓,故有伐周納王之事;若是姞燕與衛伐周,則鄭何以獨伐燕而不伐衛乎?十七年,鄭執燕仲父而內惠王於周。二十七年,山戎來侵我,齊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還。燕君送齊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正義】:予音與。括地誌云:“燕留故城在滄州長蘆縣東北十七里,即齊桓公分溝割燕君所至地與燕,因築此城,故名燕留。”使燕共貢天子,如成周時職;使燕復修召公之法。三十三年卒,子襄公立。
襄公二十六年,晉文公為踐土之會,稱伯。三十一年,秦師敗於殽。三十七年,秦穆公卒。四十年,襄公卒,桓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