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三年,國大亂,百姓恫恐。【索隱】:恫音通,痛也。恐,懼也。將軍市被【正義】:人姓名。與太子平謀,將攻子之。諸將謂齊湣王曰:“因而赴之,破燕必矣。”齊王因令人謂燕太子平曰:“寡人聞太子之義,將廢私而立公,飭君臣之義,【正義】:飭音敕。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國小,不足以為先後。【正義】:先後並去聲。雖然,則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黨聚眾,將軍市被圍公宮,攻子之,不克。將軍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將軍市被死,以徇。因搆難數月,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孟軻謂齊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索隱】:謂如武王成文王之業伐紂之時,然此語與孟子不同也。王因令章子【集解】:章子,齊人,見孟子。【索隱】:按:孟子云“章子,齊人”。將五都之兵,【索隱】:五都即齊也。按:臨淄是五都之一也。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索隱】:北地即齊之北邊也。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君噲死,齊大勝。燕子之亡【集解】:徐廣曰:“年表雲君噲及太子相子之皆死。”駰案:汲冢紀年曰“齊人禽子之而醢其身也”。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燕昭王。【集解】:徐廣曰:“噲立七年而死,其九年燕人共立太子平。”【索隱】:按:上文太子平謀攻子之,而年表又雲君噲及太子相子之皆死,紀年又雲子之殺公子平,今此文雲“立太子平,是為燕昭王”,則年表、紀年為謬也。而趙系家雲武靈王聞燕亂,召公子職於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裴駰亦以此系家無趙送公子職之事,當是遙立職而送之,事竟不就,則昭王名平,非職明矣。進退參詳,是年表既誤,而紀年因之而妄說耳。
燕昭王於破燕之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謂郭隗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以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原也。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況賢於隗者,豈遠千里哉!”於是昭王為隗改築宮而師事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燕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獨唯聊、莒、即墨,【索隱】:按:餘篇及戰國策並無“聊”字。其餘皆屬燕,六歲。
昭王三十三年卒,子惠王立。
惠王為太子時,與樂毅有隙;及即位,疑毅,使騎劫代將。樂毅亡走趙。齊田單以即墨擊敗燕軍,騎劫死,燕兵引歸,齊悉復得其故城。湣王死於莒,乃立其子為襄王。
惠王七年卒。【索隱】:按:趙系家惠文王二十八年,燕相成安君公孫操弒其王,樂資以為即惠王也。徐廣按年表,是年燕武成王元年,武成即惠王子,則惠王為成安君弒明矣。此不言者,燕遠,諱不告,或太史公之說疏也。韓、魏、楚共伐燕。燕武成王立。
武成王七年,齊田單伐我,拔中陽。十三年,秦敗趙於長平四十餘萬。十四年,武成王卒,子孝王立。
孝王元年,秦圍邯鄲者解去。三年卒,子今王喜立。【索隱】:今王猶今上也。有作“令”者,非也,按諡法無令也。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燕王命相栗腹約歡趙,以五百金為趙王酒。還報燕王曰:“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王召昌國君樂間問之。對曰:“趙四戰之國,【正義】:趙東鄰燕,西接秦境,南錯韓、魏,北連胡、貊,故言“四戰”。其民習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索隱】:謂以五人而伐一人。對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為可。卒起二軍,車二千乘,栗腹將而攻鄗,【集解】:徐廣曰:“在常山,今曰高邑。”【索隱】:鄒氏音火各反,一音昊。卿秦攻代。【索隱】:戰國策曰“廉頗以二十萬遇栗腹於鄗,樂乘以五萬遇爰秦於代,燕人大敗”,不同也。【正義】:今代州也。戰國策雲“廉頗以二十萬遇栗腹於鄗,樂乘以五萬遇慶秦於代,燕人大敗”,與此不同也。唯獨大夫將渠【索隱】:人名姓也。一雲上“卿秦”及此“將渠”者:卿,將,皆官也;秦,渠,名也。國史變文而書,遂失姓也。戰國策雲“爰秦”,爰是姓也,卿是其官耳。謂燕王曰:“與人通關約交,以五百金飲人之王,使者報而反攻之,不祥,兵無成功。”燕王不聽,自將偏軍隨之。將渠引燕王綬止之曰:“王必無自往,往無成功。”王槅之以足。將渠泣曰:“臣非以自為,為王也!”燕軍至宋子,【集解】:徐廣曰:“屬鉅鹿。”趙使廉頗將,擊破栗腹於鄗。破卿秦於代。樂間奔趙。廉頗逐之五百餘里,圍其國。燕人請和,趙人不許,必令將渠處和。燕相將渠以處和。【集解】:以將渠為相。【索隱】:謂欲令將渠處之使和也。趙聽將渠,解燕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