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殿前報時雞唱,唐朝舊有詞,朱梁以來,因而廢棄,止唱和音。景德四年,司天監請復用舊詞,遂詔兩制詳定,付之習唱。每大禮、御殿、登樓、入閣、內宴、晝改時、夜改更則用之,常時改刻、改點則不用。

五更五點後發鼓曰:

朝光發,萬戶開,群臣謁。平旦寅,朝辨色,泰時昕。日出卯,瑞露晞,祥光繞。食時辰,登六樂,薦八珍。禺中巳,少陽時,大繩紀。日南午,天下明,萬物睹。日昳未,飛夕陽,清晚氣。晡時申,聽朝暇,湛凝神。日入酉,群動息,嚴扃守。

初夜發鼓曰:

日欲暮,魚鑰下,龍韜布。甲夜己,設鉤陳,備蘭錡。乙夜庚,杓位易,太階平。丙夜辛,清鶴唳,夢良臣。丁夜壬,丹禁靜,漏更深。戊夜癸,曉奏聞,求衣始。

端拱中,翰林天文鄭昭晏上言:"唐貞觀二年三月朔,日有食之,前志不書分數、宿度、分野、虧初復末時刻。臣以《乾元歷》法推之,得其歲戊子,其朔戊申,日所食五分,一分在未出時前,四分出後,其時出在寅六刻,虧在三刻,食甚在八刻,復在卯四刻,當降婁九度。"又言:"按曆書雲,凡欲取驗將來,必在考之既往。謹按《春秋》交食及漢氏以來五星守犯,以新曆及唐《麟德》、《開元》二歷覆驗三十事,以究其疏密。"

日食:

《春秋》,魯僖公十二年春三月庚午朔,日有食之。其年五月庚午朔,去交入食限誤為三也。文公元年春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其年三月癸巳朔,去交入食限誤為二也。文公十五年夏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是月泛交分入食限前。漢元光元年七月癸未晦,日有食之。今按曆法,當以癸未為八月朔,蓋日食朔、月食望,自為常理,今雲晦日食者,蓋司歷之失也。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日有食之。辛酉亦當為九月朔,又失之。

五星守犯:

後漢永元五年七月壬午,歲星犯軒轅大星。(《麟德》星五度。《開元》張五度。《乾元》張八度。)

元初三年七月甲寅,歲星入輿鬼。(《麟德》井二十九度。《開元》鬼一度。《乾元》柳五度。)

後魏大延二年八月丁亥,歲星入鬼。(《麟德》井二十八度。《開元》鬼二度。《乾元》柳三度。)

正始二年六月己未,歲星犯昴。(《麟德》昴二度。《開元》昴三度。《乾元》昴四度。)

宋大明三年五月戊辰,歲星犯東井鉞。(《麟德》參四度。《開元》參六度。《乾元》井初度。)

後漢永和四年七月壬午,熒惑入南斗,犯第三星。(《麟德》箕七度。《開元》斗一度。《乾元》斗十二度。)

魏嘉平三年十月癸未,熒惑犯亢南星。(《麟德》角六度。《開元》亢五度。《乾元》亢三度。)

晉永和七年五月乙未,熒惑犯軒轅大星。(《麟德》星七度。《開元》張二度。《乾元》張二度。)

後魏太常二年五月癸巳,熒惑犯右執法。(《麟德》翼六度。《開元》翼十二度。《乾元》翼十三度。)

陳天嘉四年八月甲午,熒惑犯軒轅大星。(《麟德》張二度。《開元》張五度。《乾元》張四度。)

後漢延光三年九月壬寅,鎮星犯左執法。(《麟德》翼十九度。《開元》軫二度。《乾元》翼五度。)

晉永和十年正月癸酉,鎮星掩鉞星。(《麟德》參六度。《開元》參七度。《乾元》井三度。)

後魏神瑞二年三月己卯,鎮星再犯輿鬼積屍。(《麟德》井二十八度。《開元》井三十度。《乾元》柳初度。)

齊永明九年七月庚戌,鎮星逆在泣星東北。(《麟德》危二度。《開元》虛九度。《乾元》危四度。)

陳永定三年六月庚子,鎮星入參。(《麟德》參七度。《開元》參八度。《乾元》井二度。)

後漢永初四年六月癸酉,太白入鬼。(《麟德》參五度。《開元》井三十度。《乾元》鬼初度。)

延光三年二月辛未,太白入昴。(《麟德》晨伏。《開元》昴六度。《乾元》昴一度。)

魏黃初三年閏六月丁丑,太白晨伏。(《麟德》丁亥晨伏,後十日。《開元》同,丁丑晨伏。《乾元》十月置閏,七月丁丑晨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