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晉鹹康七年四月己丑,太白入輿鬼。(《麟德》柳三度。《開元》鬼一度。《乾元》柳一度。)

晉永和十一年九月己未,太白犯天江。(《麟德》尾四度。《開元》尾九度。《乾元》尾十二度。)

漢太始二年七月辛亥,辰星夕見。(《麟德》伏末見。《開元》夕見軫九度。《乾元》夕見軫九度。)

後漢元初五年五月庚午,辰星犯輿鬼。(《麟德》井二十七度。《開元》井二十八度。《乾元》井二十九度。)

漢安二年五月丁亥,辰星犯輿鬼。(《麟德》夕見井二十二度。《開元》夕見鬼二度。《乾元》夕見鬼一度。)

晉隆安三年五月辛未,辰星犯軒轅大星。(《麟德》夕見星五度。《開元》夕見星三度。《乾元》夕見星五度。)

後魏太和十五年六月丙子,辰星隨太白於西方。(《麟德》張二度。《開元》星五度。《乾元》張初度。)

端拱二年四月己未,翰林祗候張玭夜直禁中,太宗手詔曰:"覽《乾元歷》細行,此夕熒惑當退軫宿乃順行,今止到角宿即順行,得非歷差否?"奏曰:"今夕一鼓,占熒惑在軫末、角初,順行也。據曆法,今月甲寅至軫十六度,乙卯順行,驗天差二度。臣占熒惑明潤軌道,兼前歲逆出太微垣,按曆法差疾者八日,此皆上天祐德之應,非曆法之可測也。"至道元年,昭晏又上言:"承詔考驗司天監丞王睿雍熙四年所上歷,以十八事按驗,所得者六,所失者十二。"太宗嘉之,謂宰相曰:"昭晏歷術用功,考驗否臧,昭然無隱。"由是賜昭晏金紫,令兼知歷算。二年,屯田員外郎呂奉天上言:

"按經史年曆,自漢、魏以降,雖有編聯,周、秦以前,多無甲子。太史公司馬遷雖言歲次,詳求朔閏,則與經傳都不符合,乃言周武王元年歲在乙酉。唐兵部尚書王起撰《五點陣圖》,言周桓王十年,歲在甲子,四月八日佛生,常星不見;又言孔子生於周靈王庚戌之歲,卒於周悼王四十一年壬戌之歲,皆非是也。馬遷乃古之良史,王起又近世名儒,後人因循,莫敢改易。臣竊以史氏凡編一年,則有一十二月,月有晦朔、氣閏,則須與歲次契約,苟不契約,何名歲次?本朝文教聿興,禮樂鹹備,惟此一事,久未刊詳。臣探索百家,用心十載,乃知唐堯即位之年,歲在丙子,迄太平興國元年,亦在丙子,凡三千三百一年矣。虞、夏之間,未有甲子可證,成湯既沒,太甲元年始有二月乙丑朔旦冬至,伊尹祀於先王,至武王伐商之年正月辛卯朔,二十有八日戊午,二月五日甲子昧爽。又康王十二年六月戊辰朔,三日庚午朏,王命作冊畢。自堯即位年,距春秋魯隱公元年,凡一千六百七年;從隱公元年,距今至道二年,凡一千七百一十五年;從太甲元年,距今至道二年,凡二千七百三十二年;從魯莊公七年四月辛卯夜常星不見,距今至道二年,凡一千六百八十一年,從周靈王二十年孔子生,其年九月庚戌、十月庚辰兩朔頻食,距今至道二年,凡一千五百四十五年;從魯哀公十六年四月乙丑孔子卒,距今至道二年,凡一千四百七十二年。以上並據經傳正文,用古歷推校,無不符合,乃知《史記》及《五點陣圖》所編之年,殊為闊略。諸如此事,觸類甚多,若盡披陳,恐煩聖覽。臣耽研既久,引證尤明,起商王小甲七年二月甲申朔旦冬至,自此之後,每七十六年一得朔旦冬至,此乃古歷一蔀);每蔀積月九百四十、積日二萬七千七百五十九,率以為常,直至《春秋》魯僖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旦冬至,了無差爽。用此為法,以推經傳,縱小有增減,抑又經傳之誤,皆可以發明也。古歷到齊、梁以來,或差一日,更有近歷校課,亦得符合。伏望聖慈,許臣撰集,不出百日,其書必成。儻有可觀,願藏秘府。"

詔許之。書終不就。

又司天冬官正楊文鎰上言:"新曆甲子,請以百二十年。"事下有司,以其無所依據,議寢不行。太宗曰:"支幹相承,雖止於六十,儻再周甲子,成上壽之數,使期頤之人得見所生之年,不亦善乎?"遂詔新曆甲子所紀百二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