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卷十二 志第二◎歷中



推加時:以十二乘定小余,滿日法得一辰,數從子起,算外,則朔望加時所在辰也。有餘不盡者四之,如日法而一為少,二為半,三為太。又有餘者三之,如日法而一為強,半法以上排成之,不滿半法廢棄之。以強並少為少強,並半為半強,並太為太強。得二強者為少弱,以之並少為半弱,以之並半為太弱,以之並太為一辰弱。以所在辰命之,則各得其少、太、半及強、弱也。其月蝕望在中節前後四日以還者,視限數;五日以上者,視間限。定小余如間限、限數以下者,以算上為日。

斗二十六(分四百五十五) 牛八 女十二 虛十 危十七 室十六 壁九

北方九十八度(分四百五十五)

奎十六 婁十二 胃十四 昴十一 畢十六 觜二 參九

西方八十度

井三十三 鬼四 柳十五 星七 張十八 翼十八 軫十七

南方百一十二度

角十二 亢九 氐十五 房五 心五 尾十八 箕十一

東方七十五度中節 日所在度 日行黃道去極度 日中晷景冬至(十一月中) 斗二十一(少) 百一十五度 丈三尺小寒(十二月節) 女二(少) 百一十三(強) 丈二尺三寸大寒(十二月中) 虛五(半弱) 百一十(太弱) 丈一尺立春(正月節) 危十(太弱) 百六(少弱) 九尺六寸雨水(正月中) 室八(太強) 百一(強) 七尺九寸(五分)驚蟄(二月節) 壁八(強) 九十五(強) 六尺五寸春分(二月中) 奎十四(少強) 八十九(少強) 五尺二寸(五分)清明(三月節) 胃一(半) 八十三(少弱) 四尺一寸(五分)穀雨(三月中) 昴二(太) 七十七(太強) 三尺二寸立夏(四月節) 畢六(太) 七十三(少弱) 二尺五寸(二分)小滿(四月中) 參四(少弱) 六十九(太) 尺九寸(八分)芒種(五月節) 井十(半弱) 六十七(少弱) 尺六寸(八分)夏至(五月中) 井二十五(半強)六十七(強) 尺五寸小暑(六月節) 柳三(太強) 六十七(太強) 尺七寸大暑(六月中) 星四(強) 七十 二尺立秋(七月節) 張十二(少) 七十三(半強) 二尺五寸(五分)處暑(七月中) 翼九(半) 七十八(半強) 三尺三寸(三分)白露(八月節) 軫六(太) 八十四(少強) 四尺三寸(五分)秋分(八月中) 角五(弱) 九十(半強) 五尺五寸寒露(九月節) 亢八(半弱) 九十六(太強) 六尺八寸(五分)霜降(九月中) 氐十四(少強) 百二(少強) 八尺四寸立冬(十月節) 尾四(半強) 百七(少強) 丈小雪(十月中) 箕一(太強) 百一十一(弱) 丈一尺四寸大雪(十一月節) 斗六 百一十三(太強) 丈二尺五寸(六分)中節 晝漏刻 夜漏刻 昏中星 明中星冬至 四十五 五十五 奎六(弱) 亢二(少強)小寒 四十五(八分) 五十四(二分) 婁六(半強) 氐七(強)大寒 四十六(八分) 五十三(二分) 胃十一(太強) 心(半)立春 四十八(六分) 五十一(四分) 畢五(少弱) 尾七(半弱)雨水 五十(八分) 四十九(二分) 參六(半弱) 箕(半弱)驚蟄 五十三(三分) 四十六(七分) 井十七(少弱) 斗初(少)春分 五十五(八分) 四十四(二分) 鬼四 斗十一(弱)清明 五十八(三分) 四十一(七分) 星四(太) 斗二十一(半)穀雨 六十(五分) 三十九(五分) 張十七 牛六(半)立夏 六十二(四分) 三十七(六分) 翼十七(太) 女十(少弱)小滿 六十三(九分) 三十六(一分) 角(太弱) 危(太弱)芒種 六十四(九分) 三十五(一分) 亢五(太) 危十四(強)夏至 六十五 三十五 氐十二(少弱) 室十二(強)小暑 六十四(七分) 三十五(三分) 尾一(太強) 奎二(太強)大暑 六十三(八分) 三十六(二分) 尾十五(半強) 婁三(太)立秋 六十二(三分) 三十七(七分) 箕九(太強) 胃九(太弱)處暑 六十(二分) 三十九(八分) 斗十(少) 畢三(太)白露 五十七(八分) 四十二(二分) 斗二十一(強) 參五(少強)秋分 五十五(二分) 四十四(八分) 牛五(少) 井十六(少強)寒露 五十二(六分) 四十七(四分) 女七(太) 鬼三(少強)霜降 五十(三分) 四十九(七分) 虛六(太) 星三(太)立冬 四十八(二分) 五十一(八分) 危八(強) 張十五(太強)小雪 四十六(七分) 五十三(三分) 室三(半強) 翼十五(太)大雪 四十五(五分) 五十四(五分) 壁(半強) 軫十五(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