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卷十四 志第九



雜樂有西涼鼙舞、清樂、龜茲等。然吹笛、彈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來,皆所愛好。至河清以後,傳習尤盛。後主唯賞胡戎樂,耽愛無已。於是繁手淫聲,爭新哀怨。故曹妙達、安未弱、安馬駒之徒,至有封王開府者,遂服簪纓而為伶人之事。後主亦自能度曲,親執樂器,悅玩無倦,倚弦而歌。別采新聲,為《無愁曲》,音韻窈窕,極於哀思,使胡兒閹官之輩,齊唱和之,曲終樂闋,莫不殞涕。雖行幸道路,或時馬上奏之,樂往哀來,竟以亡國。

周太祖迎魏武入關,樂聲皆闕。恭帝元年,平荊州,大獲梁氏樂器,以屬有司。及建六官,乃詔曰:"六樂尚矣,其聲歌之節,舞蹈之容,寂寥已絕,不可得而詳也。但方行古人之事,可不本於茲乎?自宜依準,制其歌舞,祀五帝日月星辰。"於是有司詳定:郊廟祀五帝日月星辰,用黃帝樂,歌大呂,舞《雲門》。祭九州、社稷、水旱雩珝,用唐堯樂,歌應鐘,舞《大鹹》。祀四望,饗諸侯,用虞舜樂,歌南呂,舞《大韶》。祀四類,幸辟雍,用夏禹樂,歌函鍾,舞《大夏》。祭山川,用殷湯樂,歌小呂,舞《大護》。享宗廟,用周武王樂,歌夾鍾,舞《大武》。皇帝出入,奏《皇夏》。賓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蕃國客出入,奏《納夏》。有功臣出入,奏《章夏》。皇后進羞,奏《深夏》。宗室會聚,奏《族夏》。上酒宴樂,奏《陔夏》。諸侯相見,奏《驁夏》。皇帝大射,歌《騶虞》,諸侯歌《狸首》,大夫歌《采苹》,士歌《采蘩》。雖著其文,竟未之行也。

及閔帝受禪,居位日淺。明帝踐阼,雖革魏氏之樂,而未臻雅正。天和元年,武帝初造《山雲舞》,以備六代。南北郊、雩壇、太廟、禘祫、俱用六舞。南郊則《大夏》降神,《大護》獻熟,次作《大武》、《正德》、《武德》、《山雲之舞》。北郊則《大護》降神,《大夏》獻熟,次作《大武》、《正德》、《武德》、《山雲之舞》。雩壇以《大武》降神,《正德》獻熟,次作《大夏》、《大護》、《武德》、《山雲之舞》。太廟祫帝,則《大武》降神,《山雲》獻熟,次作《正德》、《大夏》、《大護》、《武德之舞》。時享太廟,以《山雲》降神,《大夏》獻熟,次作《武德之舞》。拜社,以《大護》降神,《大武》獻熟,次作《正德之舞》。五郊朝日,以《大夏》降神,《大護》獻熟。神州、夕月、籍田,以《正德》降神,《大護》獻熟。

建德二年十月甲辰,六代樂成,奏於崇信殿。群臣鹹觀。其宮懸,依梁三十六架。朝會則皇帝出入,奏《皇夏》。皇太子出入,奏《肆夏》。王公出入,奏《驁夏》。五等諸侯正日獻玉帛,奏《納夏》。宴族人,奏《族夏》。大會至尊執爵,奏登歌十八曲。食舉,奏《深夏》,舞六代《大廈》、《大護》、《大武》、《正德》、《武德》、《山雲之舞》。於是正定雅音,為郊廟樂。創造鐘律,頗得其宜。宣帝嗣位,郊廟皆循用之,無所改作。今采其辭雲。

員丘歌辭:

降神,奏《昭夏》:

重陽禋祀大報天,丙午封壇肅且圜。孤竹之管雲和弦,神光未下風肅然。王城七里通天台,紫微斜照影徘徊。連珠合璧重光來,天策暫轉鉤陳開。

皇帝將入門,奏《皇夏》:

旌回外壝,蹕靜郊門。千乘按轡,萬騎雲屯。藉茅無咎,掃地惟尊。揖讓展禮,衡璜節步。星漢就列,風雲相顧。取法於天,降其永祚。

俎入,奏《昭夏》:

日至大禮,豐犧上辰。牲牢修牧,繭栗毛純。俎豆斯立,陶匏以陳。大報反命,居陽兆日。六變鼓鍾,三和琴瑟。俎奇豆偶,惟誠惟質。

奠玉帛,奏《昭夏》:

員玉已奠,蒼幣斯陳。瑞形成象,璧氣含春。禮從天數,智總員神。為祈為祀,至敬鹹遵。

皇帝升壇,奏《皇夏》:

七星是仰,八陛有憑。就陽之位,如日之升。思虔肅肅,施敬繩繩。祝史陳信,玄象斯格。惟類之典,惟靈之澤。幽顯對揚,人神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