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七十



新升中縣。 洪州分寧縣。貞元十五年二月。改分寧為武寧縣。

劍南道

新升都督府。 遂州。大曆二年二月升為中都督。昌州。大曆十三年六月升。

新升緊州。 梓州。會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望縣。 益州成都。蜀縣。郫縣。新繁等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蜀州晉原。青城縣。同上年月日升。唐興。新津縣。貞元十年十一月升。彭州九龍。道江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唐昌縣貞元十年十二月升。漢州雒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什邡縣。貞元二年十二月升。

新升緊縣。 彭州蒙陽縣。漢州德陽。綿竹縣。眉州通義。彭山縣。嘉州龍游縣。邛州臨邛縣。已上並貞元五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 嘉州夾江。峨嵋縣。邛州依政縣。陵州籍縣。並貞元十年十二月升。閬州南部縣。奉國縣。永泰元年十月升。綿州羅江縣。元和六年九月升。

嶺南道

新升都督府。 峰州。驩州。並貞元七年四月二十日升。

新升上州。 建州。泉州。元和六年五月升。

新升望縣。 福州閩縣。貞元元年四月升。廣州南海縣。會昌四年十月升。

新升緊縣。 泉州南安縣。貞元七年四月升。黔州彭水縣。貞元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升。容州晉寧縣。同上年月日升。福州福唐。長樂縣。連江。侯官縣。貞元二年四月升。泉州晉江。莆田縣。建州建陽縣。並元和六年六月升。巫州龍標縣。大曆六年五月升。

新升中縣。 容州北流縣。貞元七年四月升。梧州蒼梧縣。大曆九年七月升。

州縣改置上

關內道

京兆府。武德已來稱京城。開元元年十二月三日稱西京。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改為中京。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停中京之號。肅宗元年建卯月一日。改為上都。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八日敕。雍州依舊以萬年。長安。乾封。明堂。鹹陽。鄠縣。藍田等七縣隸焉。又以武功為稷州。割奉天。始平。盩厔。好畤等五縣隸焉。以雲陽為鼎州。割三原。涇陽。醴泉等縣隸焉。以零口置鴻州。以慶山。渭南兩縣十二鄉。於郭下置鴻門縣。割慶山。高陵。櫟陽。渭南等五縣隸焉。以永安置宜州。割同官。富平。美原等四縣隸焉。令地官員外郎周允元。充樹置使。至久視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廢鴻鼎二州。至大足元年四月四日。廢宜稷二州。並隸雍州。萬年縣。武德元年九月。改隋大興為萬年縣。天寶七載八月十四日。改為鹹寧縣。至德三載二月五日。復為萬年縣。初。總章元年析置明堂縣。以鄧鄆為縣令。長安二年六月二日廢。 長安縣。總章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析置乾封縣。以王德真為縣令。分理京城內。至長安三年六月二日廢。 昭應縣。垂拱二年二月二日。新豐縣東南三十里。有廢山踴出。二十八日。改新豐為慶山縣。荊州人俞文俊上疏曰。臣聞天氣不和。而寒暑並。人氣不和。而疣贅生。地氣不和。而堆阜出。今陛下以女處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隔塞。而山變為災。陛下以為慶山。臣以為非慶也。臣愚以為宜側身修德。以答天譴。不然禍災至矣。疏奏。則天怒。流文俊於嶺南。神龍元年二月四日。復為新豐縣。天寶三載十二月五日。析新豐縣。於會昌山令置會昌縣。四載十月二十八日。以會昌為赤縣。以薛融為縣令。七載十二月一日。改會昌為昭應縣。仍廢新豐。隸入昭應。以薛伯連為縣令。 奉先縣。開元四年十月二十八日。改同州蒲城縣為奉先縣。以奉橋陵。隸京兆府。元和十五年四月。以美原縣龍原鄉。櫟陽縣萬年鄉。隸奉先。以奉景陵。長慶四年五月。以富平縣豐水鄉。華州下邽縣翟公鄉。同州澄城縣撫道鄉。白水縣會賓鄉。並隸奉先縣。以奉景陵。天佑四年閏十二月二十七日。卻割隸同州。 富平縣。元和元年六月。以奉先縣神泉鄉。櫟陽縣大澤鄉。美原縣義林鄉。族義鄉。並隸富平縣。以奉豐陵。 三原縣。會昌元年七月。京兆府奏。得三原縣申。當縣仁化鄉。開成五年六月敕。割送富平縣。充奉章陵訖。準承前流例。合於陵近縣界接近割還當縣。以奉莊陵。今請割高陵縣青平鄉。從之。 奉天縣。文明元年八月十五日。以乾陵置奉天縣。隸京兆府。 盩厔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宜壽縣。至德二年二月十五日。改為盩厔縣。 美原縣。隋置土門縣。貞觀十七年廢。鹹亨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於故土門地。置美原縣。割隸京兆府。 櫟陽縣。天佑三年十月。割隸華州。 同官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宜州。置來屬。 興平縣。景龍二年二月一日。改始平縣為金城縣。至德二年十月。改為興平縣。 雲陽縣。武德元年。分雲陽縣為石門縣。三年。仍置東泉州。移雲陽於縣南十五里水衡城。貞觀元年。廢泉州。改石門縣為雲陽。八年。並池陽入雲陽縣。屬雍州。天授中。置鼎州。後廢。 華原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四日。廢宜州。置來屬。垂拱二年九月二十日。改為永安縣。神龍元年二月四日。復為華原縣。 好畤縣。武德二年二月五日。置於隋莊陵城。貞觀二十一年七月十四日。敕岐陽既非要路。好畤又近醴泉。二縣並廢。依舊置上宜縣。其年十一月三日。改上宜縣為好畤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