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七十



鳳翔府。 天興縣。至德元載七月二十七日。分雍縣置。 雍縣。至德二載八月二十一日。改為鳳翔縣。寶應元年十二月廢。併入天興縣。 扶風縣。武德三年。分岐山縣於圍川城置。四年。隸入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來屬。八年六月。改為扶風縣。 歧陽縣。貞觀七年。割扶風岐山。並京兆上宜縣置焉。二十一年廢。永徽五年十二月又置。元和三年三月。併入岐山扶風縣。 陳倉縣。至德二載二月十八日。改為寶雞縣。虢縣。貞觀七年廢。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割岐山縣置。 普潤縣。貞元十年置。十一年正月。以縣隸隴右經略使。

行原州。元和三年十二月。臨涇縣改為行原州。遂命鎮將郝泚為刺史。始。泚為刺史。嘗以臨涇地宜蕃息。蕃戎每入寇。屯臨涇為休養便地。嘗白其帥。願以城控之。前帥不從。其後段佑為節度使。泚復白佑。佑多其策。乃表請城之。

同州。 河西縣。武德三年。分韓城合陽置。屬西韓州。州廢來屬。乾元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改為夏陽縣。韓城縣。天佑二年十二月。改為韓原縣。

華州。 垂拱元年。避武太后祖諱。改太州。 下邽縣。垂拱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割同州下邽縣隸華州。潼津縣。聖歷二年三月二十日。割虢州潼津縣。隸入太州。華陰縣。垂拱元年。改名仙掌。神龍三年四月十六日。廢仙掌縣。

邠州。 開元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以豳字與幽字相涉。詔曰。魚魯變文。荊並誤聽。欲求辯惑。必也正名。改豳字為邠。 永壽縣。神龍元年三月二十五日。割屬雍州。唐隆元年七月八日。又屬豳州。 三水縣。元和十五年正月。移縣於隴堡下舊城。先是。大曆中。吐蕃嘗焚其縣。故移之堡上。人不便之。及是。從節度使郭釗奏也。

坊州。 武德二年七月。於鄜州南故馬坊置坊州。(周天和七年。元皇帝為敷州刺史。置馬坊於此。高祖因以名州。)宜君縣。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宜州。來屬。尋廢。二十年閏三月十四日又置。永徽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又省。龍朔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又置。 昇平縣。天寶十二載十二月一日。分宜君縣置鄜州。 直羅縣。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置。 伏陸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日。改為甘泉縣。

涇州。 鶉觚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靈台縣。 臨涇縣。貞元十一年正月。節度使劉昌請於臨涇縣保定城置。 陰盤縣。改潘原。貞元十一年。以彰信堡置寧州。 豐義縣。武德四年。分彭原縣置。屬彭州。州廢。隸寧州。開元八年四月十七日。割屬涇州。尋復舊。 定平縣。元和三年隸寧州。

勝州。 河濱縣。貞觀三年置。 連谷縣。貞觀八年置。

豐州。 貞觀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分靈州置。 九原縣。永徽四年置。 永豐縣。永徽元年正月置。 豐安縣。麟德元年置。

延州。 開元二年升為都督府。 延水縣。隋安人鎮。武德二年。析延川為縣。名安人。貞觀二年。州廢。安人屬北基州。八年。割屬延州。二十三年五月。改為延水縣。取吐延水為名。 延川縣。貞觀五年置北基州。至八年廢。 罷交縣。貞觀十年。於罷交鎮置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延昌縣。 金城縣。本因城縣。武德二年。改為金城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二日。改為敷政縣。

綏州。 上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龍泉縣。

夏州。 朔方縣。本隋岩綠縣。貞觀二年。改為朔方縣。 寧朔縣。武德六年置南夏州。貞觀二年。廢州來屬。

鹽州。 五原縣。貞觀二年。與州同置。 白池縣。景龍三年置。

慶州。 懷安縣。開元十年十月八日置。 方渠縣。神龍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分馬嶺縣置。 蟠交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合水縣。 白馬縣。同上。敕改為延慶縣。

麟州。 開元十二年閏十二月二十九日置。十四年十月九日廢。天寶元年復置。 鐵麟縣。開元七年五月一日。於新秦縣置鐵麟縣。開元十四年六月十三日。州廢。皆省。天寶元年復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