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一百四十八 兵一



司馬穰苴曰:"五人為伍,十伍為隊,一軍凡二百五十隊,餘奇為握奇。故一軍以三千七百五十人,為奇兵隊七十有五,以為中壘,守地六千尺,積尺得四里,以中壘四面乘之,一面得地三百步,壘內有地三頃,餘百八十步。正門為握奇,大將軍居之,六纛、五麾、金鼓、府藏、輜積皆中壘。外餘八千七百五十人,隊百七十五,分為八陳,六陳各有千九十四人,六陳各減一人,以為一陳之部署。舉一軍則千軍可知。"(凡兵者,有四正四奇,或合而為一,或離而為八,是曰八陳。故以正合為奇勝也。)

一說:"凡立軍,一人曰獨,二人曰比,三人曰參,比參曰伍,五人為烈,(烈有頭。)二烈為火,(十人,有長,立火子。)五火為隊,(五十人,有頭。)二隊為官,(百人,立長。)二官為曲,(二百人,立候。)二曲為部,(四百人,立司馬。)二部為校,(八百人,立尉。)二校為裨,(千六百人,立將軍。)二裨為軍。"(三千二百人,有將軍、副將軍也。)

大唐衛公李靖兵法曰:

諸大將出征,且約授兵二萬人,即分為七軍。如或少,臨時更定。(大率十分之中,以三分為奇兵。)中軍四千人,內取戰兵二千八百人,(五十人為一隊。)計五十六隊。戰兵內,弩手四百人,弓手四百人,馬軍千人,跳蕩五百人,奇兵五百人。左右虞候各一軍,每軍各二千八百人,內各取戰兵千九百人,總計七十六隊。戰兵內,每軍弩手三百人,弓手三百人,馬軍五百人,跳蕩四百人,奇兵四百人。左右廂各二軍,軍各二千六百人,各取戰兵千八百五十人。戰兵內,每軍弩手二百五十人,弓手三百人,馬軍五百人,跳蕩四百人,奇兵四百人。馬步通計,總當萬四千,共二百八十隊當戰,餘六千人守輜重。

諸圍三徑一,尺寸共知,復造幕,尺丈已定。且以二萬人為軍,四千人為營在中心,左右虞候、左右廂四軍共六總管,各一千人為營,兵多外面,逐長二十七口幕,橫列十八,六面援中軍。六總管下,各更有兩營。其虞候兩營,兵多外面,逐長二十七口幕,橫列十八口幕。四總管有營,外面逐長二十二口幕,橫列各十八口幕,四步下,計當千一百三十六步。又有十二營街,各別闊十五步,計當百八十步,通前當千三百十六步。以圍三徑一取中心豎徑,當四百二十九步以下。下營之時,先定中心,即向南北東西各步二百十四步,並令南北東西及中心標端。四面既定,即斜角更安四標,準南北令端。從此以後,分擘配營極易。計二萬兵,除守輜重六千人,馬軍四千人,步兵令當二百隊,別取六步三尺二寸地,並沖塞總盡。若地土寬廣,不在賊庭,即五步以上下幕準算折;若地狹,安置不得,即須逐角長斜算計尺寸,一依下營法。

凡以五十人為隊,其隊內兵士,須結其心。每三人自相得意者,結為一小隊;又合三小隊得意者,結為一中隊;又合五中隊為一大隊。餘欠五人:押官一人,隊頭執旗一人,副隊頭一人,左右傔旗二人,即充五十。至於行立前卻,當隊並須自相依附,如三人隊失一人者,九人隊失小隊二人者,臨陳日仰押官、隊頭便斬不救人。陳散,計會隊內少者,勘不救所由,斬。

今制(附)

每軍:大將一人,(別奏八人,傔十六人。)副二人,(分掌軍務。奏、傔減大將半。)判官二人,典四人,總管四人,(二主左右虞候,二主左右押衙。傔各五人。)子將八人,(委其分行陳,辨金鼓及部署。傔各二人。)執鼓十二人,吹角十二人,司兵、司倉、司騎、司胄、城局各一人。每隊五十人:押官一人,隊頭一人,副二人,旗頭一人,副二人,火長五人。(六分支甲,八分支頭牟,四分支戟,一分支弩,一分支棒,三分支弓箭,一分支槍,一分支排,八分支佩刀。)

纛,大將六口,中建設,出引。軍門旗二口,色紅,八幅,出前列。門鎗二根,以豹尾為刃榼,(苦盍反。)出居紅旗後,止居帳門前左右。五方旗五口,中建設,出隨六纛後,在營亦於纛後,隨方而建。嚴警鼓十二面,營前左右行佇列各六面,在六纛後。角十二具,於鼓左右各列六具,以代金。隊旗二百五十口,尚色圖禽獸與本陳同。五幅認旗二百五十口,尚色圖禽獸與諸隊不同,各自為志認,出居隊後,恐士卒交雜。陳將門旗,各任所色,不得以紅,恐亂大將陳。將鼓百二十五面,恐設疑警敵用。(每隊驢六頭,幕五口。每火鍋一。乾糧麨袋(以皮為之),不然,馬盂,刀子,錯子,鉗子,鑽子,藥袋,火石袋,鹽袋(用夾帛),解結錐,蔥奴,抹額,六帶帽子,氈帽子,攤子,〈革忽〉〈革蒙〉(〈革忽〉,莫忽反。〈革蒙〉音孔),鋸,鑿:各二分。鐮四分,切草刀二分,行布槽一分,大小瓢二分。馬軍:鞍轡、革帶、披氈、被馬氈皆二,絆、插、揵,每馬一疋,韋皮條各皆三。揵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