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漢中郡

(東至洋川郡二百二十里。南至符陽郡三百里。西至益昌郡五百里。北至扶風郡六百七十里。東南到洋川郡三百九十里。西南到益昌郡五百里。西北到順政郡二百八十里。東北到洋川郡興道縣界八十六里。去西京,取駱谷路六百五十二里,斜谷路九百三十三里,驛路一千二百二十三里。去東京,取駱谷路一千五百八十里,取斜谷一千七百八十九里,驛路二千七十八里。戶三萬五千一百六十八,口十四萬五千二百二十九。)

今之梁州,(理南鄭縣。)春秋至戰國並楚地。秦置漢中郡,二漢因之。(漢高帝始封之地。)後漢末,張魯據其地,改漢中為漢寧。魏武征漢中,走張魯,復曰漢中郡。後劉備破魏將夏侯妙才,遂有其地,以為重鎮。(先主以魏延,後主以蔣琬、姜維,相繼屯守。後聞魏將鍾會理兵關中,維表請分將護陽平關口,後主不從。)魏末平蜀,又置梁州。(領郡八。)晉、宋、齊、梁皆為梁州。(理於此。晉初領郡八,後領郡二十,宋、齊、梁因之。)宋以後更置秦州。(亦理於此,領郡十四。)漢中常以巴蜀扞蔽,故劉備初得漢中,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是以巴蜀有難,漢中輒沒。(自公孫述、劉備、李雄、譙縱據蜀,漢中皆為所陷。)氐虜鄰接,常為威御之鎮。(蕭齊明帝初,後魏大將元英率兵十萬,通斜谷,圍南鄭,刺史蕭懿守拒百餘日,不拔而退。)後魏亦置梁州(梁天監三年,夏侯道遷以州郡入魏,大同初復之。元帝末,又陷於西魏。)及漢中郡,西魏因之。後周改曰漢川郡。隋初郡廢,而梁州如故。煬帝初,州廢,復置漢川郡。大唐為梁州。開元十三年,改褒州,或為漢中郡。領縣六:

南鄭(漢舊縣。有梁山、漢水、黃牛山、古白雲縣。漢中郡故城在縣東北。)

褒城(漢褒中縣。有褒水、褒谷。又有漢陽平關,在縣西北,即蜀先主破魏軍,殺大將夏侯妙才於此地。有甘泉關,隋置之。)

城固(漢舊縣。有黑水。)

金牛(漢葭萌縣地。有嶓冢山,禹導漾水,至此為漢水,亦曰沔水。顏師古云:"漢上曰沔。"今縣南有故白水關,即漢李固解印綬處。)

西縣(後魏置嶓冢縣,隋為西縣。故西樂城在縣西南,諸葛亮所立,甚險固。關城俗名張魯城,在縣西四十里。隋置關在縣西南,今名百牢關。諸葛亮墓在縣東南。)

三泉

○洋川郡

(東至安康郡五百里。南至始寧郡六百一十五里。西至漢中郡二百二十里。北至京兆府六百二十一里。東南到通川郡宣漢縣界三百三十一里。西南到符陽郡四百里。西北到漢中郡三百七十里。東北到安康郡安康縣界二百五十一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五里,去東京二千二百五十里。戶一萬三千八百四十九,口八萬八千三百二十七。)

洋州(今理西鄉縣。)春秋、戰國皆楚地。秦屬漢中郡,二漢因之。三國時,蜀之重鎮。(後主劉禪延熙中,遺將軍王平守興勢,魏將曹爽攻圍不克,即今興道縣。)晉、宋、齊、梁亦屬漢中郡。西魏、後周並為洋州(因水為名)及洋川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並其地入漢川郡。(今漢中郡。)大唐復置洋州,或為洋川郡。領縣五:

西鄉(漢城固縣地。有洋水。漢班超封定遠侯,故城在今南。晉置西鄉縣。)

興道(漢城固縣地。今縣城即後魏儻城郡。因自然隴勢,形似盆,緣外險,內有大谷,為盤道,上數里及門。漢龍亭縣東明月池在其側。後魏置興勢縣。貞觀初改。)

黃金(漢安陽縣。故黃金城在縣西北八十里,張魯所築。南接漢川,北枕古道,險固之極。西魏置今縣。)

洋源(漢城固縣地。武德初置縣。)

華陽(天寶中改為真符。)

○上洛郡

(東至南陽郡六百四十里。南至安康郡七百二十里。西至安康郡七百二十里。北至弘農郡四百里。東南到武當郡豐利縣六百六十里。西南到安康郡七百二十里。西北到華陰郡三百里。東北到弘農郡四百里。去西京三百里,去東京八十六里。戶八千六百三十三,口五萬三千七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