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商州(今理上洛縣。)古商國也。春秋時其地屬晉。(所謂晉陰。)戰國屬秦,即衛鞅所封商邑也。秦平天下,屬內史地。漢屬弘農郡。後漢屬京兆尹。晉初為京兆南部,後置上洛郡。後魏因之。西魏又置洛州。後周改為商州。隋煬帝復置上洛郡。大唐為商州,或為上洛郡。領縣五:

上洛(漢舊縣。有秦嶺山、熊耳山、洛水、丹水。有商山,亦名地肺山,亦名楚山,四皓所隱。其地險阻。王莽命明威侯王級曰:"繞霤之固,南當荊楚。"繞霤者,言四面塞阨,其道屈曲,水迴繞而霤,即今七盤十二繞。)

上津(漢長利縣。宋置北上洛郡,梁改為南洛州,西魏又改為上州。隋廢。有天柱山。)

商洛(古商邑,卨所封也。檢地誌雲商、於中,蓋今南陽郡界。所謂商於地,亦漢商縣地。有武關。)

豐陽(漢商縣地,衛鞅封在此。)

洛南(漢上洛縣地,西晉拒陽郡。有玄扈山,有冢嶺山,洛水所出。)

○安康郡

(東至武當郡七百二十里。南至雲安郡九百五十四里。西至洋川郡二百里。北至京兆府界五百六十六里。東南到房陵郡五百四十七里。西南到通川郡一千一百里。西北到京兆府長安縣界五百九十里。東北到上洛郡六百六十里。去西京九百九十一里,去東京一千九百五十六里。戶一萬三千七百八十六,口七萬七千七百二十五。)

金州(今理西城縣。)虞舜嘗居之,謂之媯墟。(帝王世紀謂之姚墟。本曰媯汭。)戰國時屬楚。秦屬漢中郡,兩漢因之。魏以漢中遺人在東垂者置魏興郡,即其地也。晉、宋、齊皆因之。梁尋改為南梁州。西魏改置東梁州,後因其地出金,改為金州。隋初因之,煬帝初改置西城郡。大唐為金州,或為安康郡。(郡臨漢江。)領縣六:

西城(漢舊縣。有媯墟。晉吉挹為梁州督,為苻堅所攻,於縣南九里峻山築壘,三年不下。)

石泉(齊置晉昌郡於此。)

安康(漢安陽縣,晉改安康縣。)

洵陽(漢舊縣。有洵水、馬跡山。)

淯陽(西魏置淯陽郡。後曰黃土,因山為名也。淯音育。)

平利(漢西城縣地。武德中置縣。)

○房陵郡

(東至襄陽郡四百九十里。南至巴東郡五百里。西至安康郡五百四十九里。北至武當郡二百六十里。東南到襄陽郡界四百九十里。西南到安康郡界五百七十八里。西北到房陵郡界五百四十七里。東北到襄陽郡界一百七十八里。去西京一千三百里,去東京一千一百八十五里。戶一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口六萬八百七十九。)

房州(今理房陵縣。)古麇、庸二國之地。(麇音君。)春秋楚子敗麇師於防渚,即此地也。戰國時楚地。秦滅趙,徙趙王遷於此。其地四塞險固,及平天下,屬漢中郡。兩漢因之。魏文帝置新城郡。蜀將孟達降魏,為新城守,後叛歸蜀,司馬宣王討平之。晉、宋、齊為新城、上庸二郡地。梁末置岐州。西魏置光遷國。後周國廢,置遷州。隋煬帝初置房陵郡。大唐武德初,於竹山縣置房州。貞觀十年,移於今所。或為房陵郡。領縣四:

房陵(漢初曰防陵,後改曰房陵縣。有房山、築水。)

竹山(古庸國,漢上庸縣。有白馬塞山,孟達嘗登之,嘆曰:"此金城千里"。)

永清(漢房陵縣地。後周為縣。)

上庸(漢上庸縣地。)

○通川郡

(東至盛山郡三百里。南至南浦郡四百里。西至潾山郡六百里。北至洋川郡一百九十六里。東南到盛山郡三百里。西南到潾山郡六百里。西北到清化郡四百五十里。東北到安康郡一千一百里。去西京,取益昌郡驛路,二千五里;東取洋川郡駱谷路,約有一千五百七十六里。去東京,取盛山郡下水,經三峽,出江陵、襄陽、南陽、臨汝等郡至東京,水陸相承,二千八百七十五里。戶四千四百六十一,口十一萬七千三百六十七。)

通州(今理通川縣。)春秋、戰國時,並屬巴國。秦屬巴郡,二漢因之。晉屬巴西郡。宋、齊為巴渠郡。梁於此兼置萬州(以州內地萬餘頃,因為名。)及東關郡。西魏改為通州。(以居四達之路,故改。)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置通川郡。大唐因之。領縣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