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一百四十七 樂七



○公主喪廢樂議(晉)

晉穆帝昇平元年,冬至節小會。廬陵公主未葬,符問應作樂不?博士荀訥、曹耽等言:"君於卿大夫,比卒哭不舉樂。公主加有骨肉之親,宜闕樂。"太常王彪之引晉武帝詔應作樂:"按武皇詔,三朝舉哀者,三旬乃舉樂;其一朝舉哀者,三日則舉樂。泰始十年春,長樂長公主薨,太康七年秋,扶風武王薨,武皇並舉哀三日而已。中興以來,更參論不改此制。今小會宜作樂。"

○太子所生喪廢樂議(晉)

晉惠帝永寧元年冬,愍懷太子母喪,三年制未終。大司馬府參軍江統議,二年正會,不宜舉樂。引"春秋傳曰'母以子貴'。而儒者謂傳重非嫡,服同眾子。經無明據,於義為短。今愍懷太子正位東宮,繼體承業,監國嘗膳,既處其重,無緣複議其輕制也。二年正會,不宜舉樂"。

○大臣喪廢樂議(周 晉)

禮記檀弓曰:"智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鍾。杜蕢自外來,入寢,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飲斯。'降趨而出。平公呼而進之,曰:'爾飲曠何也?'曰:"子卯不樂。智悼子在堂,斯其為子卯也大矣。'"(紂以甲子死,桀以乙卯亡,王者謂之疾日,不舉樂。大臣喪重於疾日。)

晉賀循議曰:"上車騎大將軍未葬表,不應作鼓吹。鼓吹之興,雖本為軍之凱樂,有金革之音,於宮庭發明大節,以此為盛,與樂實同。按禮,於貴臣,比卒哭不舉樂。今車騎未葬,不宜作也。"

○忌月不廢樂議(晉 唐)

晉穆帝納後用九月,九月是康帝忌月,於時疑不定,下太常禮官。荀訥議稱:"禮只有忌日,無忌月語。若有忌月,即有忌時、忌歲,益無理據。"當時從訥所議。

大唐武太后天冊萬歲二年,清邊道大總管建安王攸宜平契丹凱鏇,欲以十二月詣闕獻俘。內史王及善以為:"軍將入城,例有軍樂。今既屬先帝忌月,請備而不奏。"鸞台侍郎王方慶奏曰:"臣按禮經,但有忌日,而無忌月。軍樂是軍容,與常樂不等。臣謂振作,於事無嫌。"從之。

《通典》 唐·杜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