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一百八十 州郡十



鉅野(有大野澤,一名鉅野澤,爾雅十藪,魯有大野。春秋雲西狩獲麟,亦在此地。)

壽張(漢壽良縣,光武叔父名良,故改之。有梁山,漢梁王武北獵梁山,有牛足出背上。)

鄆城(左傳云:"晉人執季文子於苕丘,還待於鄆。"注云:"鄆城也。")

宿城

○平原郡

(東至樂安郡二百四十里。南至博平郡二百六十里。西至信都郡二百十里。北至景城郡二百三十里。東南到濟南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清河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信都郡三百三十里。東北到景城郡二百三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八十二里,去東京一千一百三十八里。戶七萬八千二百七十,口六十萬七千五百三十。)

德州(今理安德縣。)春秋及戰國皆屬齊。秦置齊郡。漢高帝分置平原郡,後漢因之。晉為平原國。宋為平原郡。後魏、後周並為平原郡。隋初廢,後置德州;煬帝初復為平原郡。大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復置德州,其後或為平原郡。領縣七:

安德(漢舊縣。又有漢鬲縣故城在西北。又有漢重平縣故城,亦在西北。古馬頰、覆鬴二河在此。)

安陵(漢脩縣地。)

平原(漢舊縣。又有漢鄃縣故城,在今縣西南。)

蓚(漢條縣,周亞夫封為條侯。又有漢觀津縣故城,在今縣東北。蓚音條。)

平昌(漢舊縣。)

將陵(漢安德縣地。)

長河(舊雲廣川縣。)

○樂安郡

(東至海二百二十里。南至淄川郡二百十里。西至平原郡二百四十里。北至景城郡二百五十里。東南到北海郡三百十里。西南到濟南郡二百四十里。西北到景城郡二百三十里。東北到海百九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十里,去東京一千三百七十里。戶三萬九千一百五十,口二十三萬八千一百五十。)

棣州(今理厭次縣。)春秋、戰國屬齊。秦為齊郡之地。漢屬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後漢為平原郡、樂安國地。晉為樂安、樂陵二國地。宋為樂陵郡。後魏又為樂陵、樂安二郡地。隋屬渤海郡。大唐武德四年,又分置棣州,或為樂安郡。領縣五:

厭次(漢舊縣,又為富平縣。)

滳河(漢朸縣。朸音力。滳音商。)

陽信(漢舊縣。)

渤海

蒲台(漢濕沃縣。)

○景城郡

(東至海一百八十里。南至平原郡二百三十里。西至河間郡一百二十里。北至范陽郡五百七十里。東南到樂安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信都郡三百五十里。西北到文安郡二百六十里。東北到北平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十里,去東京一千三百八十里。戶十一萬八千六百七十八,口七十萬二千三百。)

滄州(今理清池縣。)春秋、戰國時為齊、趙二國之境。秦鉅鹿、上谷二郡地。漢高帝置渤海郡,後漢因之,晉亦然。宋文帝置樂陵郡,孝武分置渤海郡。後魏因之,太武帝初,改渤海郡為滄水郡,孝文帝時復舊;至孝明帝,分瀛、冀二州,置滄州及浮陽、樂陵、安德三郡。隋初郡廢,後以其地置棣州;煬帝改為滄州,尋為渤海郡。大唐為滄州,或為景城郡。領縣十二:

清池(漢浮陽縣地。在浮水之陽。)

長蘆(漢參戶縣地。)

樂陵(漢舊縣,故城在今縣東。又曰重合縣。古鉤盤河在縣東南。)

鹽山(春秋時齊無棣邑。漢高城縣故城在南。)

景城(漢舊縣。)

弓高(漢舊縣。)

饒安(漢千童縣。古鬲津河在此。)

南皮(漢舊縣。章武有北皮亭,此故曰南皮。)

東光(漢舊縣。古胡蘇河在此。)

臨津

魯城(漢章武縣。)

無棣(古齊境北至無棣,在此。漢陽信縣地。隋文帝置縣,取縣南無棣溝為名。永徽元年,薛大鼎為刺史,其溝隋末填廢,鼎奏開之,外引魚鹽於海。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達滄海魚鹽至,昔日徒行今騁駟,美哉薛公德滂被。"周禮曰"川曰河",謂此縣界。)

○清河郡

(東至博平郡一百三十里。南至魏郡二百十里。西至鉅鹿郡二百四十里。北至信都郡一百三十里。東南到博平郡一百三十里。西南到廣平郡曲周縣一百三十里。西北到信都郡九十里。東北到平原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八百十里,去東京九百九十里。戶十一萬六千一百三十,口八十三萬二千五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