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一百六十五 刑法三

刑制下(大唐)

大唐高祖起義至京師,約法十二條,唯制殺人、劫盜、背軍、叛逆者死,餘並蠲除之。及受禪,又制五十三條格,入於新律,武德七年頒行之。

至太宗即位,制絞刑之屬五十條,免死,斷右趾。其後,蜀王府法曹參軍裴弘獻又駮律令不便者四十餘事,太宗遂令刪改之。除斷趾法,改為加役流三千里,居作二年。比古死刑,殆除其半。據有司定律五百條,分為十二卷,於隋代舊律,減大辟入流九十二條,減入徒者七十一條。(具寬恕篇。)又定令千五百九十條,為三十卷。貞觀十一年正月,頒行之。又刪武德、貞觀以來飭格三千餘件,定留七百條,以為格十八卷。(國家程式雖則具存,今所纂錄不可悉載,取其朝夕要切,簡易精詳,則臨事不惑耳。他皆類此。)七年十二月,詔:"三品以上犯公罪流、私罪徒,送問日不須追身。"

高宗永徽初,又令長孫無忌等撰定格式,舊制不便者,皆隨有無刪改。遂分格為兩部:曹司常務為留司格,天下所共者為散頒格。四年,有司又撰律疏三十卷,頒天下。麟德二年,重定格式行之。儀鳳二年,又刪緝格式行之。及文明元年四月,飭:"律令格式,內外官人退食之暇,各宜尋覽。仍以當司格令,書於廳事之壁,俯仰觀瞻,使免遺忘。"(貞觀二年七月,刑部侍郎韓回奏:"刑部掌律令,定刑名,按覆大理及諸州應奏之事,並無為諸司尋檢格式文。比年諸司每有予奪,悉出檢頭,下吏得以生奸,法直因之輕重。又先有飭:當司格令並書於廳事之壁。此則百司皆合自有程式,不惟刑部獨有典章。訛弊日深,事須改正。"飭旨:"宜委諸曹,各以本司雜錢,置所要律令格式。其中要節,仍準舊例,錄郎官廳壁。左右丞勾當事畢,日奏其所請,諸司於刑部檢事,待本司寫格令等了日停。")

武太后臨朝,又令有司刪定格式,加計帳及勾帳式,通舊式成二十卷。又以武德以來、垂拱以前詔飭便於時者,編為新格二卷,太后自製序。其二卷之外,別編六卷,堪為當司行用,為垂拱留司格。時韋方質詳練法理,又委其事鹹陽尉王守慎,又有經治之才,故垂拱格、式,識者稱為詳密。其律唯改二十四條。

神龍中,又刪定垂拱格及神龍元年以來制飭,為散頒格七卷。又刪補舊式為二十卷,頒於天下。(景龍三年八月飭:"應酬功賞,須依格式,格式無文,然始比例。其制飭不言自今以後及永為常式者,不得舉引為例。")

景雲初,又飭刪定格式令。太極元年二月奏上,名太極格。

開元初,玄宗又令刪定格式令,名為開元格。六年,又令刪定律令格式,名為開元後格。至二十五年,又令刪緝舊格式律令及飭,總七千四百八十條。其千三百四條於事非要,並刪除之。二千一百五十條隨文損益,三千五百九十四條仍舊不改,總成律十二卷,疏三十卷,令三十卷,式二十卷,開元新格十卷。又撰格式律令事類四十卷,以類相從,便於省覽。二十五年九月奏上之,飭於尚書都省寫五十本,發使散於天下。略件文要節如後:(開元十四年九月飭:"如聞用例破飭及令式,深非道理。自今以後,不得更然。"二十五年九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李林甫奏:"今年五月三十日以前制飭,不入新格式者,望並不在行用。")

名例律曰:笞刑五。(自十至五十。贖銅從一斤至五斤。)杖刑五。(自六十至百。其贖銅從六斤至十斤。)徒刑五。(自一年至三年。其贖從二十斤至六十斤。)流刑三。(自二千里至三千里。其贖從八十斤至百斤。)

十惡:一曰謀反。(謂謀危社稷。)二曰謀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三曰謀叛。(謂謀背國從偽。)四曰惡逆。(謂毆及謀殺祖父母、父母,殺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五曰不道。(謂殺一家非死罪三人,及支解人,造畜蠱毒、厭魅。)六曰大不敬。(謂盜大祀神御之物、乘輿服御物;盜及偽造御寶;合和御藥,誤不如本方及封題誤;若造御膳,誤犯食禁;御幸舟船,誤不牢固;指斥乘輿,情理切害,及對捍制使,而無人臣之禮。)七曰不孝。(謂告言詛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在,別籍異財,若供養有缺;居父母喪,身自嫁娶,若作樂,釋服從吉;聞祖父母、父母喪,匿不舉哀;詐稱祖父母、父母死。)八曰不睦。(謂謀殺及賣緦麻以上親,毆告夫及大功以上尊長、小功尊屬。)九曰不義。(謂殺本屬府主、刺史、縣令、見受業師;吏卒殺本部五品以上官長;及聞夫喪,匿不舉哀,若作樂,釋服從吉及改嫁。)十曰內亂。(謂奸小功以上親、父祖妾,及與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