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一



秦制天下為四十郡,其地則西臨洮而北沙漠,東縈南帶,皆臨大海。

漢興,以秦地太大,更加置郡國。其後開越攘胡,土宇彌廣,改雍曰涼,梁曰益,又置徐州,復禹舊號,置交,(初為交趾,後為交州。)北有朔方,(初為朔方,後為并州。)凡為十三州部刺史。(司隸、並、荊、兗、荊河、揚、冀、幽、青、徐、益、交、涼。)而不常所理。至哀、平之際,凡新置郡、國六十三焉,與秦四十,合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此漢之極盛也。

後漢光武以官多役煩,乃並省郡、國十,縣、道、侯國四百餘所。其後亦為十三州部:司隸治河南,(今府。)荊河治譙,(今酇縣。)兗治昌邑,(今魯郡金鄉縣。)徐治郯,(郯音談。今臨淮郡下邳縣。)青治臨淄,(今北海郡縣。)涼治隴,(今天水郡隴城縣。)並治晉陽,(今太原府。)冀治鄗,(河各反。今趙郡高邑縣。)幽治薊,(今范陽郡。)揚治歷陽,(今郡縣。)益治雒,(今永昌郡。)荊治漢壽,(今武陵郡武陵縣。)交治廣信,(今蒼梧郡蒼梧縣。)漸復加置郡國。至於靈、獻,凡百有五焉,縣、道、侯國千一百八十,(桓帝永興初,有鄉三千六百八十二,亭萬二千四百二十。)東樂浪郡,西敦煌郡,南日南郡,北雁門郡,西南永昌郡,四履之盛,亦如前漢。

魏氏據中原,有州十三:司隸、荊、荊河、兗、青、徐、涼、秦、冀、幽、並、揚、雍。(分涼州置秦州,理上邽,今天水郡;揚治壽春,今郡;徐治彭城,今郡;荊治襄陽,今郡;涼治武威,今郡;餘並因前代。)有郡國六十八。東自廣陵、(文帝黃初六年親征,幸廣陵故城,及鏇師,留張遼屯江都。齊王嘉平後屬吳,即今郡。)壽春、(毌丘儉、諸葛誕皆鎮之。)合肥、(明帝青龍元年,滿寵於合肥西北三十里築新城,吳軍頻攻不拔,即今廬江郡。故魏明帝云:"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之也。")沔口、(建安十五年,文聘為江夏太守,鎮焉。其後吳軍頻攻不拔。青龍後屬吳,即今漢陽縣。)西陽、(黃國中,滿寵令將守之,今齊安郡。)襄陽,(建安二十四年,徐晃守之,蜀將關羽攻,不下。)重兵以備吳;(江淮之間,除鎮兵處,更無人居。青龍之中,孫權遣數千家佃於江北,為滿寵破之。)西自隴西、(今郡是。)南安、(今隴西郡隴西縣。齊王嘉平五年,蜀將姜維來伐,攻隴西、南安,皆不克。)祁山、(明帝太和二年,蜀將諸葛亮攻祁山城,不拔,今同谷郡長道縣東十里。)漢陽、(明帝青龍二年,蜀將諸葛亮來伐,遣兵備於此,即今天水郡。)陳倉,(建安二十四年,因蜀將破夏侯妙才於漢中,遂令張郃守陳倉。太和二年,諸葛亮以數萬人攻陳倉,將軍郝昭以千人守二十餘日,不拔,在今縣東三十里故城是。攻郿又不克,在今縣東北十五里故郿城是。並今扶風郡縣。)重兵以備蜀。

蜀主全制巴蜀,置益、(治成都,今郡。)梁(治漢中,今郡。)二州,有郡二十二,以漢中、(建安末,破魏將夏侯妙才後,遂有漢川,以魏延鎮守,後蔣琬、姜維相繼鎮於此,即今郡地。)興勢、(後主延熙七年,將軍王平守之,魏大將軍曹爽攻,不克。今洋川郡興道縣也。)白帝,(先主章武元年屯之,遂為重鎮。後主建興十五年,吳將全琮來攻,不克。即今雲安郡。)並為重鎮。

吳主北據江,南盡海,置交、(治龍編,今安南府。)廣、(孫權置,治番禺,今南海郡。)荊、(治南郡,今江陵郡。)郢、(治江夏,即今郡。)揚(治建業,今丹陽郡江寧縣。)五州,有郡四十有三。以建平、(自孫權黃武初破蜀先主後得之,孫皓天紀四年,晉軍沿流來伐,守將吳彥請增兵,皓不從。今巴東郡。)西陵、(建安二十四年,因蜀將關羽北討魏將于禁等於襄陽,陸遜為宜都守,鎮此。黃武初,蜀先主來伐,遜大破之,後步闡、陸抗並鎮焉。即今夷陵郡。)樂鄉、(吳孫皓建衡三年,陸抗所築樂鄉城,後朱然修之成焉。晉王濬攻樂鄉,獲水軍督陸景,平西將軍施洪以城降。在今江陵郡松滋縣東。)南郡、(自建安末克關羽後,蜀將糜芳來降,遂得之。孫皓鳳凰元年,將張鹹、任延並守之。晉軍平吳,當陽侯杜元凱赴於此。即今江陵郡。)巴丘、(建安十九年魯肅、孫皓寶鼎元年萬彧並鎮守。即今巴陵郡。)夏口、(建安十三年,孫權征黃祖,克之,後遂置兵鎮。孫皓天紀元年,孫慎守之。及晉平吳,將軍胡奮赴於此。即今江夏郡。)武昌、(孫權甘露元年城武昌,陸遜、諸葛恪、滕牧鎮守。及晉平吳,將軍王戎赴於此。即今江夏郡縣。)皖城、(建安十九年,孫權克之。孫權赤烏四年,諸葛恪屯此。今同安郡。皖音患。)牛渚圻、(孫皓天紀末,何植鎮守。晉平吳,大將王渾赴於此。即今宣城郡當塗縣採石也。)濡須塢,(建安十七年築,後曹公頻來,攻不克。在今歷陽縣西南百八十里。)並為重鎮。其後得沔口、(孫權嘉禾後,陸遜、諸葛瑾屯守。)邾城、(赤烏四年,陸遜常以三萬兵戍之。今齊安郡。東西界臨江,與江夏郡武昌相對。)廣陵。(孫亮建興二年,衛尉馮朝城廣陵。)自三國鼎立,更相侵伐,互有勝負,疆境之守,彼此不常,讒得遽失,則不暇存也。今略紀其久經屯鎮及要害之地焉。(其守將亦略紀其知名者,餘不可遍舉,他亦仿此。)